第一章王霸之道——英明領導的原則 虛靜無為,借力成事
明君無為於上,君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躬於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躬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韓非子·主道》
明君在上麵無為而治,群臣在下麵誠惶誠恐。明君駕馭臣下,使聰明人竭盡思慮,君主據此決斷事情,所以君主的才智不會窮盡;鼓勵賢者發揮才幹,君主據此任用他們,所以君主的能力不會窮盡;有功勞則君主占有賢名,有過失則臣下承擔罪責,所以君主的名聲不會窮盡。因此不賢的卻是賢人的老師,不智的卻是智者的君長。臣下承擔勞苦,君主享受成功,這就叫賢明君主的常法。
君主駕馭群臣的道術,韓非子稱為主道。韓非子講主道,這個“道”從老子虛靜無為、謙退自持的思想中引申出來,但韓非子把老子的無為之術做了進一步的發揮,體現在兩方麵的內容:一是“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君主則不用親臨百事,以達到“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的效果。也就是說讓君主充分利用下屬的智慧來立功成名。
韓非子作《解老》、《喻老》兩章,可見他對老子的道家思想還是比較認同的,並加以借鑒和發揮,為我所用。《老子》不論談天道還是談人道,所關心的是把握和應對人世間的禍福,如何以最聰明的做法來把禍患減低到最低的限度,如何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由《老子》發源的黃老道術逐漸發展成了執著於世俗的“君人南麵之術”。
〖〗老子說:“以正道治國,以奇正用兵,以無為取天下,是成大事者必須明白的法則。”韓非子的老師荀子說:“做帝王的,以善於管理別人為才能,普通的人,以自己能幹事為有才能。”一個高明的領導者,他的才能就在於善於借用他人之才智來完成自己的事業;一個事事喜歡身體力行的領導者絕對隻是一個拙劣的領導者。中國曆史上的法家智謀是在黃老道術的影響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法家沒有自己深刻的哲學理論,他們從黃老之學那裏為自己找到依據,將自己神聖化了。另外,黃老道術主張順應自然,但在現實操作中是無法順應自然的,隻有製定了嚴格完備的“法律”,然後把天下交給“法律”,君王自己才能做到“無為而治”。這其實也是法家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韓非子在《主道》一章中說:“君主有智慧也不用來思考,使萬物處在它適當的位置上;有才能也不施展,以便察看臣下言行;這有勇力也不用來逞威風,使臣下充分發揮他們的勇武。因此君主離開智慧卻仍有明察,離開賢能卻仍有功績,離開勇力卻仍有強力。群臣恪守職責,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據才能使用他們,這叫遵循常規。”這裏,韓非子講的是法治下的虛靜無為,他主張君主不應該依靠自己的智慧治理國家,而是能夠任用賢能之士,讓他們發揮才幹。
韓非子在《主道》中講,“明君無為於上,君臣竦懼乎下。”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與當今管理界“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管理”的理念有同工之妙。清華紫光集團總裁張本正教授就曾經提出:去除管理並非不要管理,不要管理製度,而是讓員工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管理製度不會成為員工精神上的限製和束縛。
張本正是一位極有親和力的老總。在與集團外部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很善於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和興奮點,盡快拉近雙方的距離,在幾分鍾之內就讓對方感受到他的親和力,高效率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