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麵發展孩子身體、品德、才能 1規範孩子的品行從父母開始
名譽雖然是一種表麵的東西,它並不是一個人品行的最終原則和標準,但它離品行的真正原則和標準是很近的。孩子還小,不會用理智和理論知識去明辨是非,而名譽則可以用來指導孩子的行為和鼓勵孩子按照正確的標準行事。
孩子生活在父母身邊,應該了解自己的孩子,應該懂得自己應當采取什麼方式去讚揚或責備孩子。在小卡爾小的時候,隻要他做了好事,卡爾就及時給予表揚:“好!做得好。”有時當著親戚朋友的麵也表揚他:“小卡爾今天有一件事做得很好。”當然,卡爾對孩子不會過度表揚,以防止他有自大的情緒,也不會大張旗鼓地張揚這些事,隻是對少數與他接觸的人提及。
在小卡爾稍大一些時,卡爾就教他背誦一些有關道德的詩歌。他認為,德國有很多歌頌仁愛、友情、親切、有度量、勇氣、犧牲等良好品德的詩篇,這些在培養孩子品德和善行方麵都是極好的寶貴財富。他一直讓小卡爾多接觸這些美好的詩歌。小卡爾在很小時就可以背誦許多優秀的篇章。
卡爾還為小卡爾做了一個“行為錄”,將他做的好事記到上麵留做永久的紀念,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孩子。這一措施使得小卡爾立誌要一輩子多做好事。在孩提時代,小卡爾總會為自己的好事上了“行為錄”而興奮,當小卡爾每每翻看這本冊子時,他的臉上都會露出幸福的笑容,相信這些可以成為孩子最幸福的回憶。
在培養小卡爾的品行上,卡爾與培養其他好習慣一樣也從不強迫他去做什麼,而是將功夫下在讓他以此為樂,讓他從做好事和克製自己中體會到喜悅。當然,讓孩子理解和記住這些喜悅並不是一件易事,不過也不是決不可能的事。卡爾堅信,隻要耐心教育,孩子一定能夠從品行和克製中尋找到自己的樂趣。
生活中,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碰到一大堆問題:“孩子為什麼說謊?”“孩子為什麼任性?”“為什麼他殘忍地對待小動物?”麵對這些問題,父母感到既困惑,又狼狽,他們常常難以相信自己會教育好這些小機靈。也有的父母說我幾乎傾盡全力教他,卻不知他這些沒有道德的行為如何改正,他一點也不善良,也不懂得體貼人,還有那麼多不聽勸、不悔改的壞行為。為此,很多父母往往會痛苦地說:“唉,早知今日,不如不讓他來到這世上。”但不管是怎樣的感歎,卡爾堅信,隻有不當的教育,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卡爾·威特指出,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規範而隨心所欲地生活。社會規範不是一種空洞的概念,而是一種行為法則,包括我們所形成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孩子最初的約束來源於身邊最親近的人,隻要身邊的人善良、公正和有責任感,美德就會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
作為父母不應僅僅教他們如何安排自己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關懷他們的成長,真正表裏如一地成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6歲之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的好,以後隻需順勢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移,態度壞了不易變。這些兒童進到學校裏,教師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經形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真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