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全麵發展 4?讓孩子全麵發展,忌成為(1 / 1)

九、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全麵發展 4讓孩子全麵發展,忌成為

隻會讀書的“學者”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育學家加得納提出兒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論。這一理論將人的智能分為8個方麵,即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其理論更注重兒童智能的全麵開發。每一個人的智能組合是不同的,通過教育可以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從而把每一個孩子培養成富有個性的、適合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

馬克思認為,教育是使“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這就是說,教育的根本所在應該是以人為本,順應人的稟賦,提升人的潛能,完整而全麵地關心人的全麵發展。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隻是一味地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關心的隻是分數,卻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麵的發展。漸漸地使孩子成了一個隻知道讀書的機器。卡爾·威特討厭這種所謂的學者。他們喜歡憑借自己隻懂得的一點兒專業,就要顯示他們有高人一等的學識。不管別人是否願意聽他們的賣弄,他們都隨時隨地地向人炫耀自己的專業。而對於專業外的東西,他們則一概不知,也毫不關心。他們非常缺乏常識,就像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們對時事看法拙劣,總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從而為人們所取笑。

卡爾·威特認為,這種所謂的學者,即使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他的那一點專業上,也不會有什麼成果。他們說的話完全是些怪癖的學術用語,他們寫的東西都是嘩眾取寵的句子。他們視那些具備常識和愛好廣泛的青年為凡夫俗子,貶低那些具有生活活力的人。相反,當他們看到那些裝腔作勢地寫文章玩弄誰也不用的詞彙的青年,卻謂之為偉大、有出息。

卡爾列舉了一位教授所說的話:“你們隻要能學會希臘語和拉丁語就足夠了。所謂科學和本國語一邊喝茶一邊說著話就能夠學會。”這就是他們的偏見。

卡爾是絕對不會把小卡爾培養成這樣的“學者”。

卡爾從多方麵來培養小卡爾。他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求知欲望以及對美術、文學等的欣賞能力,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孩子向這個方向發展。

在小卡爾很小的時候,卡爾就有意識地培養他辨別真偽善惡的能力。因為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知識也將毫無意義。

在卡爾看來,不能培養孩子辨別能力的學校是庸人彙集的場所。這種學校隻不過是一個兜售學問的零售店,教員充其量隻是一個店員。盡管他們大多數都忠於職守地教授教育學、語言學、博物學等等知識,但卻怎麼也不會讓人感受到創造力。

他時常告誡小卡爾,沒有創造力,就沒有絲毫價值,即便他能懂得全世界的各種語言,看完了世上所有的書,那也是絲毫沒有意義的。

很多學校的管理者,製定出嚴格的製度,並以此來雕刻出循規蹈矩的人,在這種清規戒律中,很多孩子受到條條框框的限製,而不能夠自由地發展,這樣有才華的孩子也被折磨成了庸人。這樣的學校隻能培養出一般的良民,而很難發現有特點的人。這些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一樣,沒有思想,是死水一潭,清一色的庸人,數量再多也無濟於事。

老師在知識傳授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動腦筋,想辦法,學會分析,學會判斷,學會歸納,學會推論,學會發散性思維。根據蘇聯的智力理論,我們應該發展學生的智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學者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我們要注意孩子的不同個性差異,分別注意分析他們是哪類的孩子,發展他們的自然觀察智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內省能力、交際能力、音樂能力、運動能力、語言能力。孩子們的思維力與多元智力的發展將會賦予他們麵對未來全球挑戰的核心競爭力。

卡爾教育小卡爾,首先考慮發展的就是他先天的個性,培養他的獨特見解和首創精神。隻有這樣,才能讓他成為有特色的人,才能使其成年後擁有新的觀點和思想。隻有這樣,他才可能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對於孩子,卡爾最大的願望是要他成為對世界有用的人,而不是隻會讀書的所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