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忠孝之道 自古孝子宜當官
曾經有人對孔子說:“先生您如此多才多藝,為什麼不從政當官呢?”孔子說:“《尚書》上說:‘竭力孝順父母,兄弟相親相敬,為政之道即在於此。’由此可見,遵行孝悌之道也就是從事政務,不必非要當官不可,而且除此以外,還有什麼算是政務呢?”
孔子的話讓我們深深地領悟到,要想從政為官,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也就是先做好人,才能把官做好。
《禮記·大學》曾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意思是說,一個人隻有做好人、打理好家政才能逐步拓展到治理好國家,乃至平定天下。如果一個人做人不行,家庭問題處理不好,那怎麼會治理好國家,平定天下呢?所以說,做人、持家乃是為官、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孔子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所以他幹脆說“家事即是國事”。這體現了古人一種“見微知著”的人生智慧。
那麼怎樣才能做好人、持好家呢?《四書》中有一篇文章叫《中庸》,相傳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做。這篇文章提到,人生在世需要處理好五種人際關係,即: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君臣(上司與下屬)。除去後麵朋友和君臣關係,前三者都屬家庭關係範疇。處理好這三方麵關係,便是做人與治家的根本了。
關於處理父子之間的關係,曾子以為關鍵在於“孝”,“孝”即是指孝順父母。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關鍵在於做到“悌”。所謂“悌”即是指尊從兄長。曾子以為做好這兩點,可謂是把握住做人與持家的根本。由此即可打理好家庭倫理關係、實現上下有別、尊卑有序、家庭和睦。而曾子所提倡的孝悌亦不過是人之常情的自然表現。至於夫婦之道,古人則有“相敬如賓”的說法,所渭“相敬如賓”即是指夫婦之間也要持之以禮,不能因為常日裏廝熟而彼此慢怠。在三種家庭關係中,孝悌之道是最根本的,這主要因為它有血緣之親。故孝悌乃成為做人持家的根本,不孝悌不足以稱之為人。孝悌之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一直為不同時代的人們所尊奉。並成為曆史上人們衡量自身修養、選拔人才、任用賢良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標準。在古人眼裏,一個人如果自身不能做到孝悌,則他也就算不上一個健康的人,更談不上能成為一個好的官員,乃至治理好天下了。
古時候關於孝子當官的故事舉不勝舉,雖然僅僅是一則小小的故事,但它卻往往能揭示出深刻而富有意義的人倫之理來。
漢文帝劉恒,是漢高祖的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3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麵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愈。王祥隱居20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隻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愈。後來他官至司空。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7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50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70多歲了。
舜,中國古代聖王的一個重要典範。《史記》記載說,舜的父親、舜的後母及後母所生的小弟這三個人都很仇視舜,屢次想致其死地而未果。但舜本人對此一直不加計較,反而愈發善待他們。《孟子》一書還記載說舜在稱王後曾冊封要害他性命的小弟,並表示假如父親犯罪,那麼他自願放棄王位,背著父親逃命。
雖然古人也講一視同仁、大義滅親,這頗似於現代人所說的民主、公正的觀念。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一切都不能背離人之常情。背離基本的人情而去抽象地談論民主、公正,則民主與公正隻能是為空中樓閣。情、理、法三者間,情是核心。
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充分實現人情,其法理要麼不完備,要麼不合理。而一個不重親情、友情的官員要麼人情味很差,要麼是大奸大惡之徒。隻有順應人情事理,才可能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從這個角度說,一個人隻有明白了人倫之道、處理好了家庭關係,他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領導,即有愛人之心,方可行愛人之道。如此一來,自然是孝子最宜做好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