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忠孝之道 你能記住父母的生日嗎(1 / 2)

第十四章忠孝之道 你能記住父母的生日嗎

所有的父母都能夠記住子女的年齡,是否所有的孩子都能夠記住父母的年齡呢?就算能夠勉強記住父母的年齡,又有多少人能夠記得住父母的生日呢?

曾經看到某調查機構對100名4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進行了一個對家庭成員生日、年齡記憶的測試,調查結果顯示,100人中有57人不知道父母生日,74人不知父母的具體年齡。可是,當問及孩子和愛人的生日及年齡時,幾乎全都迅速、準確地回答出來。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曆史時期弘揚這一優良傳統,有利於提高現代文明的水平,構建和諧社會。讓老人在壽宴、壽禮和歡笑中感受濃鬱的親情,這無疑是一種生動的敬老。作為子女,記住老人的生日是對父愛、母愛的一種回報,更是尊老敬老的具體表現。物質贍養和精神贍養構成了“孝”的內涵,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而精神贍養有時比物質贍養更重要,為老人過一個熱熱鬧鬧的生日則是這兩者相互結合的生動體現。

記住孩子和愛人的生日無可厚非,亦是親情使然。然而,多達57%的人忘記了父母的生日,這是應該引起年輕人深思的。

生日,是一個人的生命痕跡,是人生的階段性印記。祝賀生日這一形式,有著豐富的人文色彩,體現著人性關懷的色彩。少年兒童的生日是成長的欣喜,猶如破土而出的幼苗生機勃勃;青年人的生日是激情的迸發,猶如美麗的花朵綻放著青春和浪漫;中年人的生日是拚搏的頌歌,猶如莽莽的森林般深沉和厚重;而老人的生日是生活的戀歌,猶如輝煌的落日,在眩目的金色中浸潤著淡泊寧靜和依依不舍的憂愁。老年人已進入人生的“喪失期”,過一年就少一年,因而為他們過生日就彌足珍貴。於是,我們更有理由記住老人的生日,因為這意味著記住了自己的責任、愛心和孝心,更記住了人類文明的真諦。

在一個電視節目裏,記者采訪路人:“你是否記得父母的出生年月日”,多數人都答不出來。在記者采訪一個老人的時候,問他兒女給他過生日不,他說不,從來沒有過,在他老伴活著的時候,老伴記得,但是,現在……孤苦伶仃的一個老人過著傷心的日子。

作為父母,都記得自己的孩子的生日,可是當問到是否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時,很多人卻都無言了。

有些老人為自己的孩子辯解,說他們都忙,過不過生日不要緊的。

還有一對母女,記者先讓母親把自己的生日偷偷告訴記者,再問他的女兒,可是女兒的回答卻跟母親說的不一樣。打電話問他的父親,他父親竟然一下子說出了女兒的生日。

這一幕幕都讓我們慚愧和寒心。老年人的生日不但是人生年輪的記號,而且還是他們健在的一種慶幸,更是一種幸福的標誌。我們沒有理由去淡忘它。記住老人的生日是對父愛、母愛的一種回報,更是養老敬老的美德;記住老人的生日,送上一份老人喜愛的禮物,帶孩子陪伴老人拉拉家常,哪怕是打上一個充滿溫馨問候的電話,對老人也是一種無比的慰藉。記住老人的生日,送上親情,送上溫馨,這是年輕人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