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一種技巧,“傾聽”往往被認為當作“聽見”,這是一種危險的誤解,會導致“有效的傾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的錯誤看法。結果,管理者很少致力於學習發展傾聽技巧,不知不覺地就忽略了這一重要的交流功能。平均而言,作為聽者,人們隻有35%的效率。有效傾聽的缺乏往往導致錯失良機,產生誤解、衝突和拙劣的決策,或者因問題沒有及時發現而導致危機。
喬·吉拉德被譽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推銷員,回憶往事時,他常念叨如下一則令其終身難忘的故事。
在一次推銷中,喬·吉拉德與客戶洽談順利,正當快要簽約成交時,對方卻突然變了卦——快進籠子的鳥飛走了。
當天晚上,按照顧客留下的地址,喬·吉拉德找上門去求教。客戶見他滿臉真誠,就實話實說:“你的失敗是由於你沒有自始至終聽我講的話。就在我準備簽約前,我提到我的獨生子即將上大學,而且還提到他的運動成績和他將來的抱負。我是以他為榮的,但是你當時卻沒有任何反應,而且還轉過頭去用手機和別人講話,我一惱就改變主意了!”
此一番話重重提醒了喬·吉拉德,使他領悟到“聽”的重要性,讓他認識到如果不能自始至終傾聽對方講話的內容,認同顧客的心理感受,難免會失去自己的顧客。
這個故事雖然簡短,聽起來卻意味深長。北京大學心理治療課程的徐浩淵博士認為,聽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一種主動行為。她說傾聽者不是機械地“豎起耳朵”,在聽的過程中他的腦子要在不停地轉,不但要跟上傾訴者的故事,還要跟得上對方的情感深度,這樣才能使會談能夠步步深入下去。喜歡“傾聽”的人應該是有內心力量的人,從傾聽中可以產生某種“歸屬於”和“讚同”的感受,通過傾聽,雙方的思想可以互相滲透和相互融合,慢慢地凝聚力也就集聚起來,員工就會把內心的那一票投向自己的知音,誠如泰戈爾詩中所言: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