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真誠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活著不是為了取悅別人(1 / 1)

第十章真誠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活著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人生在世,在無愧於天地良心的前提下,盡可我行我素。”約翰·丹佛說,“人要為自己而活,不能為別人的眼光而活。”

作為一個社會自然人,一旦太在意他人的議論、品評,就會像水中樹葉一樣隨波逐流,在媚俗中喪失個性,迷失自我。

審視周圍人的生活狀態,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活得相當盲目,相當累。看著他們天天忙忙碌碌,追群隨眾的樣子,隻覺得這些人活得好可笑。

如果你問他們:“你為什麼要為別人而活?”他們一定會瞪大雙眼,張開嘴巴,一臉驚詫地反問:“笑話,我怎麼會為毫不相幹的世人而活?”

但他們又分明太在意世人怎樣想、怎樣看、怎樣說。事實上他們每天都活在別人的眼光裏,他們雖然年齡、性別、性情各異,姓名不等,但他們的人生理念、活法基本一樣,仿佛接受製造人類的佛祖檢閱的儀仗隊,舉手投足發聲是那樣整齊劃一。他們用這樣的行為告訴製造他們的祖先:我們是您用男女兩個“模子”造出來的芸芸眾生,大家都基本一樣。

說到這兒,你也許會認為這種觀點太玄乎、太誇張,“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不妨架起生活的攝像機,對世人的生活狀況進行一番簡單的掃描:

比如當官,那種富足、榮耀、氣派、威風,從古到今都令人羨慕的要死,所以人人都千方百計地想弄個一官半職當當。弄到手的又想官兒越當越大。

如若統治者開明有道,政治清明,他們是不會拒不為官的。想當官並沒有錯,問題在於人人都想當官,好像當官是衡量人的價值的惟一標準似的,就有問題了。本來有些人從學識、能力、性情、愛好等方麵看不適合當官,但因為世人都看重官位,所以也非弄個官當當。結果是雖然迎合了世人的口味、眼光,得到了他人的羨慕、好評,但受罪、為難、別扭的卻是自己。從人生的快樂幸福上講,這些人並不快樂幸福,既然如此,又何必為官?純粹是找不自在。追其根源,貽誤他們的是他們太在意世人怎樣看、怎樣評說。

當官之外,發財致富也成為人們熱衷追求並以此作為品評一個人的標準。其實,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品德、知識、能力,褒貶一個人應重內在的素質。但當今的社會太熱衷以外在的東西去取舍一個人,一個人隻要有了錢、致了富,這人就被人們看重、羨慕;而若一個人雖然德才兼備,但貧窮困窘,也總是遭遇人們的白眼、嘲諷、貶斥。為了這種極為世俗的眼光,絕大多數人都開始拚命往錢眼裏鑽,不惜成為金錢的奴隸。這些人在極端追逐金錢的過程中時時刻刻患得患失,時時刻刻勞力費神,活得既累又不快樂。

除當官發財之外,人們陷入的另一個生活誤區是愛虛榮、趕時髦,看著人家穿名牌,自己也就急著弄一身;豪華車氣派,抬舉人,就千方百計也得弄一輛……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其中有些是真有條件那樣做,也有一部分人是瘦驢拉強屎,死要麵子活受罪。他們過分看重別人怎樣看、怎樣說,顧不得自身的性情、好惡、條件等等。你說他們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別人的眼光而活?

其實,一個人不管怎樣取悅世人的眼光,也不易得到世人的一致好評。正如爺倆買驢的寓言一樣,無論是牽著驢步行,還是老人騎驢、小孩騎驢、老人和孩子共同騎驢,都會有人說鹹道淡,不以為然。故而,太在意世人怎樣議論的人,隻能無所適從、惶惑不安。

一個人隻要能夠藐視外在的界定,追求自身內在的豐盈;隻要立誌有所作為,活出人的社會價值;隻要不虛榮、不攀比;隻要講求個性和特色,就不會為別人的眼光而活,就能夠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