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真誠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奉承是一種麵對麵的索取
我們每個人都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誰都愛聽讚美之辭,討厭詆毀之語,但“殺機”往往都蘊藏在讚美之辭中。下麵的這則寓言,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一隻狐狸正在找吃的,在河邊碰上了一隻仙鶴。
狐狸想了想,說:“早安,聰明的仙鶴。近來您的身體好嗎?”
“我很好,謝謝您!狐狸先生,您有什麼事嗎?”仙鶴回答說。
狐狸說:“我有些問題想請教請教您——如果風從北邊吹來,您的頭朝什麼方向轉?”
“當然是朝南麵轉啦。”
“如果風從西麵吹來,您的頭朝什麼方向轉?”
“朝東啊。”
“您真聰明!”狐狸靠前一步,又問,“假如風從四麵八方刮來,那您又該怎麼辦呢?”
“那我就把頭伸進翅膀裏去——”仙鶴說著,得意地做給狐狸看,“就像這樣!”
還沒等仙鶴把頭露出來,狐狸就猛地向前一撲,狠狠地咬住了仙鶴的脖子。
這是一則童話。狐狸是陰險、醜惡的象征,仙鶴是優秀、美好的象征。故事的結局是狐狸吃了仙鶴,險惡吞噬了美好。靠的是什麼,不是靠狐狸的強大,也不是靠狐狸強攻硬取,而是奉承。奉承有如此之威力,令人驚歎,我們結合這則童話試做破譯,以利我們識其麵目,多加防範:
其一,奉承如讚美。奉承者巧以偽裝,以求亂真,蒙騙對方,先令對方接受,繼而讓對方陶醉,從而取悅對方,接近對方,獲得好處,達到目的。其實奉承與讚美具有本質上的不同:首先讚美要有其實,然後才談得上讚美,無“美”可言,又讚什麼呢?其次讚美源於一種公德感,是扶正褒善之美德的體現,它沒有個人目的,光有美,他未必“讚”你,亦屬自然。其實識別讚美與奉承的區別並不太難,難的是有些人好大喜功,聽了中聽的話,就兩眼發蒙,不能自省。狐狸對那仙鶴巧以奉承,卻一直裝作是讚美,一則表現得很親切,二則表現得很誠心。它專揀仙鶴的癢處撓——聰明,是最入耳的話了。當頭一個“聰明”,雖係客套,卻不失親切和熱情,聽著讓人來精神。就在仙鶴不由自主,在狐狸的誘導下,忘乎所以,盡情表現時,狐狸又恰到好處地奉承一句“真聰明”。如果說前一句仙鶴還隻是聽著舒服並不當真的話,這次則確信無疑了,因為它確有其“實”,而這正是狐狸偽裝的“高明”所在,也是狐狸狡猾的集中體現。狐狸壓根兒就沒有認為仙鶴有何“聰明”之處,相反正是抓住了仙鶴好大喜功的弱點,照準了它的“糊塗”設下了這個騙局。它的險惡目的是要吃掉仙鶴,獲得一頓美餐。看來仙鶴的悲劇,一是狐狸的狡猾使然,二是仙鶴的弱點所致。
其二,奉承一向為人所深惡痛絕,避之惟恐不及。一般情況下,一聽溢美之詞,會激起人的防備之心,要想奉承得逞,其實不像電影電視中說得那麼簡單,畢竟現在的精明人是越來越多了。奉承者當然看清這個形勢,不會直截了當,一臉媚相地對著你的。它往往設下一個陷阱,不動聲色地把你誘入圈套,引進羅網。奉承者為達到其個人目的,可謂用心良苦,挖空心思,用盡心計。奉承不再是平麵式的、一次性的,而是一個過程、一個係列,旁敲側擊,迂回演進,層層向前,由淺入深,漸露凶相,直至達到目的方才罷休。這則童話,我們可以給它一個題目:狐狸與仙鶴;也可以給它一個題目:奉承。整個故事情節就是奉承。從狐狸企圖吞吃仙鶴;到它的詭計得逞,如願以償,飽享一頓美餐,整個過程就是奉承的過程。情節的起承轉合,也都緊緊圍繞奉承展開。狐狸在奉承之初,已然擬計在胸,接下來不過是依計行事而已。它先是親熱地招呼,一個熱情的問候,從而套了近乎,為進一步搭話、施計打好基礎。繼而以“請教”的口吻,謙恭的姿態,誘導仙鶴表現自我。在仙鶴竭力表現之下,狐狸推波助瀾,不失時機,大加讚賞,同時已然悄悄趁勢逼進一步。結果仙鶴得意忘形,陶醉一時,遂成了狐狸的口中餐,猶似醉而未醒。狐狸奉承的耐心、精心和技巧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令人低首心折。然而若仙鶴剛開始就立穩了腳跟,以不變應萬變,狐狸也無奈它何。說不定仙鶴啄它幾下,敲敲它的警鍾,也未可知。
破譯“奉承”,當然不是為一則童話而饒舌,隻為當今社會如狐狸、仙鶴之情形者頗多。但願此文能為“仙鶴”們注一針警戒劑,在奉承麵前保持足夠的清醒。
奉承者十有八九有求於被奉承者,至少也是一種“有償投資”。過多的甜言蜜語猶如高利貸,聽得愈多,信得愈切,持續得愈久,愈要求付出昂貴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