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司理一部第四百七十章先行出招,敲山震虎(1 / 2)

山濤大計得施,西海嶽府大局已定。接下來的事情便簡單的多了。山濤當夜便召集西海嶽府麾下眾神,宣布了對崇恩真君薩守堅等一幹心懷不軌,意圖謀逆之人的懲處,鑒於他們所為尚處於籌劃階段,尚還未付諸於實施,山濤免於了他們的死刑,判處他們各個期限不等的監禁之刑。

雖然在此之前,眾人都已經“耳聞”,之所以會有如此不符合清虛大帝殺伐行徑的“輕判”,乃是豁落靈官王善苦求所致。這自然依舊是山濤為了加深自己此番行動的合法性,讓自己能夠始終占據大義名分而做的補益。但是在他人眼中,卻看到了山濤並非是完全的嗜殺成性,殘酷寡恩,還是很懂情理,從諫如流的。這般效果,卻是山濤所始料未及的,算是意外收獲了。

隨後,山濤就開始了對西海嶽府權柄的侵奪。他先任命了麾下喪門星君張桂芳為新任的西海嶽府之主,並以計都星君王豹、破軍星君蘇全忠兩人輔之。當然,對嶽府轄下軍將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必不可少的。

收尾諸事,由於已然經曆過了北海嶽府,故而算得上是輕車熟路,不到一日功夫,一切便已然完備。休息了一夜之後,山濤一行再度踏上巡行天下的旅程,分開碧波,一路向南,向南海而去。

南海之事,事涉西天佛門,頗為難辦,此點山濤乃是深知的。正因為此,故而其此番行程並不甚快,而是徐徐而行,一方麵,沿途與麾下眾臣商討應對事宜;另一方麵,也是想要看一看那南海嶽府的主人,普陀山珞珈洞觀音菩薩欲將何為?

自道門三教封神之後,西天佛門趁勢而起,皆三教而彰自家教義,自道門投靠佛門者比比皆是,然唯有這觀音菩薩最受信重。即便是那於天宮之中執掌天兵的托塔李天王李靖,以及坐鎮地府翠雲宮的地藏王菩薩,也稍有不及。既有此果,焉無因由?

或許觀音菩薩於南海之中的實力算不得強,但是山濤以為,她的手段必定是高妙無比,故而心中分外謹慎。於山濤心中,對南海是既想要放在明麵對陣征討,又不願意如此為之,分外矛盾。

說白了,觀音菩薩若淡淡恃之南海之力,以山濤隨邑雄兵猛將,雷霆擊之,自然是一股而下,談笑而定,但若其自西天佛門大舉搬兵,於南海之中,使得道門三教與西天佛門大舉開戰,卻非其所願。

山濤本欲先觀觀音之為,再應時而變,但是,直到其將臨南海之境時,其麾下傳來的消息,依舊是觀音安坐不動。除每日開壇講法,以及宣化附近諸國之外,別無動靜,委實令得山濤有種老鼠拉龜,無處下嘴之感!

很明顯,觀音菩薩也是在待機而動。山濤明白,值此之時,誰更能沉得住氣,誰就更容易抓住對方的把柄,行雷霆一擊。然,奈何者,山濤乃是欲有為之人,如此安然處之下去,形勢越發不利者,卻是山濤,再加上,時間又不允許,故而,山濤卻是不得不先行出手了。至於如何出手,卻有待商榷?

而今,天機星君盧昌於文曲星軍比幹,盡皆在山濤帝輦兩側隨邑,故而山濤便向二人問策。“眼下南海嶽府一應如常,別無絲毫動靜,我等商討之應變大計無處可施,兩位星君可有何妙法應對?”

“此事說難難,說易,也易爾!”天機星君盧昌接口道,“帝君已然收攏西、北兩海之權柄,且並未授人以柄,威信已立。大勢已成,如水而下,無可抵擋。即便是真個交兵,引起佛道相爭,勝算亦占了八成。

說其難,隻是帝君擔心因南海之事而誤了地府之大事罷了!帝君雖有全盤之考量,但是臣下以為,帝君可存節製之念,而不可顯節製之心!需知拿到手裏的,方才真正屬於自己,唯有根基堅固,方可無後患之憂。

即便是南海之行遷延日久,但一旦解決,卻是可毫無憂慮的,整合所有力量,兵法地府!而若是此時因將來尚未付諸行動之計劃而種下了混亂之音,臣下恐帝君將來進退維穀!兩者相較,高下立顯。”

稍頓了頓,天機星君笑著道,“臣下妄自揣測,帝君心中想必已有定見,之所以詢問臣下,不過是為堅其心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