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章(2 / 3)

田大雨說:“黃土高原吧?太大了,怎麼找?”

唐不漏說:“文明的發源也應該是多源頭的。”

陳莊主說:“應該找主線,所有的典籍和傳說都稱頌堯舜禹,都始於黃帝。咱們修煉的法門不都源自於黃老之學嗎?”

何仙姑說:“這麼說文明就應該始於西北方,那是苦寒之地,會生發出文明嗎?”

張常明看著手機說:“……周初溫暖,黃河流域與現在大不相同,普遍有竹子生長,到了周朝中期,氣候變冷。……《詩經·秦風》記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張常明抬頭問:“終南山現在有野生梅樹嗎?……《齊民要術》記載,中原的石榴樹為防凍死,從十月中旬就要用草裹起來,可是現在連華北地區的石榴樹都可以在室外過冬……西都市曆史上也曾經生長過荔枝,張籍在《成都曲》中說:‘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他們的結論是商、周、漢、唐的氣溫高於現代,唐代以後的溫度低於現代。

金小剛說:“我聽說過一種理論,北方民族與中原帝國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時候,都是在氣溫低的時期。沒有好的草場放牧,導致遊牧民族開始越境掠奪,同時中原地區農桑產量下降,造成國力衰退……”

張常明看著手機又說:“……青藏高原的抬升經曆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距今一萬年,高原抬升的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的速度上升了約700米,……成為當今的‘世界屋脊’……。我覺得山脈肯定比高原平麵抬升要快,假若現在的昆侖山比一萬年前高一千米,或者說比兩萬年前高二千米……反過來就是一萬年前比現在低一千米,或者兩萬年前比現在低二千米,神話時代大概是在一萬年前……”

唐不漏說:“你說的也不是沒可能。所謂滄海桑田嘛,湖海變為沼澤,沼澤變為農田,引用句台詞就叫:一切皆有可能。說不定現在無人區的羅布泊當年就是魚米之鄉。”

何仙姑說:“這麼說曆史上的西北地區也可能是宜居之地了?咱們老祖宗是被惡劣氣候趕著走的?”

“當年的死亡穀難不成就是文明發源地?你們誰想去?”田大雨對死亡穀的雷暴念念不忘。

吳青說:“剛才說的都是推論,是不是真事兒還不一定。再說了,就算是真的,已經過去了上萬年甚至幾萬年,當初人類活動的痕跡怕也早就湮滅了。最初我也是看古籍中都把昆侖山稱為神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所向往。現在來看,就算是文明的起源地,早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樣子,也沒有探索價值了,還是在咱這兒老老實實的實修吧。”

“哎哎,青山師兄,要是萬一在那兒有所悟有所感呢?你可是咱們這兒資質最好的人。我和火雲子師兄去了要真有所得,你不遺憾嗎?”金小剛幫著田大雨說。

吳青微微一笑,說:“話題是我起的,你們要是鐵了心非要去,我到也可以陪著。那個地方凶險,怎麼個去法還得從長計議。”

田大雨說:“當然是夏天雷雨多的時候去了,不打雷幹嘛去?”

第三件事是由陳莊主說出了大道莊一件隱秘的事。

陳莊清下嗓子,說:“大家都去過祖師堂,難道就沒看出異常嗎?祖師堂裏隻有曆代祖師牌位,祖師們的遺蛻在哪兒?沒人關心過嗎?”

除了唐不漏,其他人都滿臉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