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鍾憑最深處的誌向(1 / 2)

李斯此時讚賞的看了鍾憑一眼,沒想到鍾憑心跡如此通透。

“先生當真的聰穎,不錯,帝王之術各家都有其觀點,也皆有其異同之處。”

“那麼先生是從荀子那裏學習儒家之法麼?”

荀子是當世大儒,在孔孟之後,儒家又一璀璨星辰般的人物,既然李斯跟隨荀子求學,那麼應該也是修習儒家之道了。

鍾憑的話倒是在李斯意料之中,李斯搖了搖頭。

“我並未修習儒家之法。”

這倒是輪到鍾憑和鷹空意外了。

“那先生所修何家?”

“法家!”

鍾憑哈哈一笑,問道:

“先生既然修習法家之道,又為楚人,為何不回自己的母國,以法強國呢?”

李斯目光有些渙散,望著天邊的朝陽,似乎回憶起了自己當年的一些往事,那時自己還不是老師荀子的學生。

自己當時還是楚國的一名名不見經傳的小吏,住在一座十分陳舊的房子裏,房間梁棟之間都布滿了灰塵,自己需要經常去清掃,所以經常被四散飛揚的灰塵嗆的難受。

但是也正是在自己一次清掃完倉庫房間的時候,抬眼看到了幾隻老鼠!

在糧倉中的老鼠,一個個又肥又大,看到人不但不害怕,還有膽子跟你對眼。

這與李斯在茅廁見到的老鼠大為不同,李斯看到茅廁裏的老鼠,見它們一個個又瘦又小,聽到點動靜就慌忙逃跑,膽子小的不得了。

那時候自己心間巨震,自己當時呢喃的話現在還記憶猶新。

“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在這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皆想成為人上之人,自己也不甘苟活於亂世之中,想幹出一番事業來。

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子為師,學成之後,才有了如今的入秦之舉,至於鍾憑問的為何不事自己的母國楚國,而要入秦,李斯苦笑了一聲。

“我拜入荀子門下,研**王之術,也就是輔佐君王治理國家的辦法。不是沒有想過回去自己的母國。”

鍾憑和鷹空都想聽聽李斯心中所想,雖然鍾憑看出這是一個有大野心的人,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大野心讓鍾憑對李斯刮目相看。

“楚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如此優越的條件、強大的國勢,竟然東難以製齊,西難以抗秦,為何?”

李斯沒有等著鍾憑和鷹空思考答案,而是自問自答的說道:

“原因就是楚國容易發生內耗,從而造成人才外流,外流的人才反過來幫助敵國來對付楚國。”

鍾憑點了點頭,“楚材晉用”之說早在百年之前就有了。

歸生當年去中原各國調停楚國、晉國之爭,希望從中斡旋,從晉國回來後,直接去了楚國。

令尹子木招待他,閑聊時問了一句:“晉大夫與楚孰賢?”

意思是問據你觀察,晉國的那些大夫和楚國的大夫比,哪一國的賢能更多。

歸生的回答是:“晉卿不如楚。”

子木聽這話自然高興。誰知道歸生話鋒一轉,說:

“晉國大夫則多是賢能之士,幾乎都可以當卿這類高官,但如南方產的杞樹、梓樹和皮革,多是楚國輸送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