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玄門論道(上)(1 / 3)

玄門正宗,是上古時期,兩大神通者建立的修仙門派,以三部無上經文鎮壓氣運,曆經萬年不倒,是為天下第一道藏聖地。

兩名神通者一者名“玄”,一者名“正”。

“玄”的神通法術繼承於萬道之祖“鴻”,後證得太上忘情之道,成就聖人,故有“玄門都領秀,一氣化鴻鈞”的說法。

“正”沒有證道成聖,但他卻是玄門正宗的第一任教主,定下了從收徒到學法到傳教的所有規矩,挑選洞天福地,布置護教大陣,留下五部鎮教經文,並幫助“玄”創立了六法之一的“道”。可以說玄宗就是他一手創立了,在上麵付出了無數的心血,以及大半個人生。

相比之下,反而是“玄”對玄宗的付出不大,他隻是將畢生的武道精髓歸結為一本《太上道德經》,順帶留下了一本據說是萬道之祖“鴻”所著,卻至今沒人能看懂的《太聖玄經》,之後便飛升彼岸。

誰也不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做,明明是他先提出要創建門派,明明玄宗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偏偏他做的事情卻好像一個掛名長老,態度冷淡,沒有歸屬感。

有人說這是因為他修煉太上忘情的影響,也有人說創立玄宗不是他的本意,總之眾說紛紜,無以定論,也算是曆史遺留下來的一大不解之謎。

玄宗作為六大武道聖地之一,與其他武道聖地不同之處在於,玄宗的人很少。

修仙門派按規模大小可分為武道聖地、大門派、中門派、小門派。小門派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中門派從上千人到幾萬人;大門派從數萬人到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而武道聖地,則是六法的起源地,與人數無關,與勢力無關,成為聖地的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有鎮道經文,二是要出過聖人。

惟獨其中的諸子天下算是例外,暫且不提。

雖說如此,但武道聖地本身代表的就是實力雄厚、超凡入聖,要不然如何將本門道統發揚光大?而名望有了,天下之人自然會雲集而影從,紛紛前來投奔。

其餘武道聖地的門下弟子都有近千萬人,偏偏玄宗人數不過千,差了萬倍,這還是算上了曆代尚存於世,隱居不理世事的長老,光論當代的弟子人數,隻是小門派的水準。

盡管如此,依舊無人敢挑釁玄宗的威名,這得益於第一任教主“正”的高瞻遠矚,他在修仙門派尚在萌芽的階段,就已經看穿了修仙界的一項鐵律——修仙界是上層決定下層的。

他所定下的規矩,為玄宗能傳承萬年而不滅奠定了基礎。

上古時期與玄宗一同建立道統的有不少門派,甚至一些還比玄宗更早,但他們或是被仇家滅門,或是被大軍剿滅,落得個身死道滅消的下場,隻有玄宗能一直延續至今,這絕大部分要歸功於“正”的功勞。

玄宗位於神洲的心髒位置,所在的大州也因為它的緣故而起名為玄州,不過玄宗的影響不僅僅在玄州,還有鄰邊的幾個大州,也是人人信道,香火鼎盛。

在玄州的中央位置,是雲霧繚繞,風景如畫,堪稱人間仙界的大羅山脈,縱橫溝壑,一如巨龍盤踞,氣勢非凡。各處山峰以周天之數排布,聚集四方天地靈氣,靈泉靈脈隨處可見,磅礴濃鬱的靈氣甚至在山脈的上空形成了一道綠紅黃白黑的五行彩虹,鮮豔欲滴,引人注目。

大羅山脈是玄宗的教門基地,整座山脈都屬於他的名下,這是第一任聖皇做出的承諾,曆代天子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違背聖皇的決定,這是攸關大義跟名分的事情,何況玄宗也不是能任人揉捏的。

玄宗基地雖然設置在大羅山脈,但尋常人能見到的隻是外殿,也少有弟子居住,玄宗的人畢竟很少,大多數的地都是租賃給附近的百姓,種植一些靈穀靈果。玄宗弟子真正修煉的核心地點是在一處異空間,名喚太虛界。

太虛界,是“玄”和“正”以無上神通而開辟出來的中千世界,存乎真實與虛幻之間,藏匿於空間與空間的縫隙之中,不說尋常人,便是法力通天之輩也難以找到真實的位置。

今日,就在玄宗內殿的試劍坪上,一男一女兩條人影在以肉眼難及的速度騰挪身形,如穿花蛺蝶般切磋劍招。

其中的少年看上去不過十五六歲的模樣,卻是英姿勃發、器宇軒昂,一雙明眸充滿了智慧與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