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常勝話音剛落,南小林又附和道:“是的,我調研過,現在咱們學校評職稱隻認第一作者,即使建了團隊,團隊成員可能也會隻顧自己,爭取自己發文章,並且學校考核不是以團隊考核,考核的是個人,建了團隊,對團隊負責人有利,對其他人反而是一種壓製,不利於學院發展。”
李猛對南小林的話是不認同的,既然要發展,必然要導致一些人不能再做以前的方向,改作其他方向。本來就是弱肉強食,自己不行,做不出來東西,就要果斷放棄,大家都往要發展的學科方向上靠攏,這樣才能發展。
但李猛沒有說話,對於自己,如果真加入了徐四寶的團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不知道能不能保留,還很難說。
張博士說道:“其實為了發展,我個人覺得,建立團隊是必然的,但是建幾個團隊?每個團隊分幾個實驗室,才是咱們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沒有進入實驗室的老師,就到公共實驗室去做實驗也是可以的。”
張博士的發言,是趙海清還沒退下去的時候,就和他交流過的,目的也是為了學院的發展。
呂淑敏看大家說得差不多了,終於放下手機開了口:“各位老師,咱們學院建立研究團隊我看是必須的,大家就不要再爭了,既然建團隊,那麼就不能建太多。我覺得3-4個團隊就差不多了,團隊太多,力量又分散了。大家下去自己組隊,一些想做團隊負責人的老師,去主持一些,邀請其他人加入,團隊名稱和人員信息報給張博士,最後學院學術委員會決定,確定哪幾個研究團隊。”
呂淑明說完,馬常勝看到建團隊已經勢不可擋,立馬做了轉變,反正自己也有課題、文章支撐,索性不如自己多爭取一些實驗室。
會議後,他就開始聯係南小林和一些年輕老師,加入他的團隊,擬了一個團隊名稱,報了上去。其實馬常勝是不用怕的,他自己本來就是學院學術委員會裏的人。
徐四寶也沒有閑著,他也立馬建立了一個團隊。起先李猛是有些猶豫的,但徐四寶答應,分到實驗室以後,就給李猛一間大實驗室,李猛才同意。
就這樣,最終,農學院建立了3個研究團隊,徐四寶一個,馬常勝一個,呂淑敏一個。
根據項目數、經費金額、人員數量,除了2間大實驗室作為公共實驗室,徐四寶分到了4間大實驗室,2間小實驗室;馬常勝3間大實驗室,1間小實驗室;剩下的都歸呂淑敏。
這下,動起來的不僅是幾個項目負責人,農學院裏的老師們也動了起來。跟著哪個團隊,這可關係到以後的職稱晉升。首先方向得差不多,方向差別很大,進去也很吃力;另外,還得看負責人的人品,人品不行,說不定自己能力強,別人反而壓製自己。
最後,除了極少數幾個老師,沒有加入團隊,其他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組織。
這些沒有找到團隊的老師中,有的是要退休了,沒必要再折騰;有的人是不想加入,自己有課題、有文章,不如在公共實驗室裏混,自負盈虧;最慘的是,到哪個團隊,都被負責人委婉告知,我們團隊已經滿了,您到其他組試試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