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巡撫洪承疇見太子問起鄭國渠進度咋樣:“回太子殿下,前日臣下前去視察一番,從鳳翔府到鹹陽府一帶的渠道基本上整修完成,各地修築的水庫正在儲水,已經引渭水入渠,春耕播種正在進行。”陝西巡撫洪承疇按照太子殿下的指示,剛下鄉視察回來,重點當然是放在民生問題上。
朱太子看著大伯朱由崧上的上疏,煤是挖出來了,在西安都大量出售,還運到其他各省販賣,流民大多被征集起來做工。最讓人頭疼的是運輸成本問題,這是兩大集團最關心的事,為此兩大集團總裁周林林萬亨親自前來西安見太子:“全部改走水路,沿黃河東下進入黑水洋[今黃海],也可以經運河運送。”
“太子殿下深思熟慮,令屬下等佩服不已。”兩人對太子在地圖上彈指一揮間就將複雜運輸變得輕而易舉,河運成本大大下降,長江河運公司已經答應承接運輸。
剛組建軍情司基本上是宋獻策手下的特種軍組成,宋獻策兼指揮使,麵向全國各地,西方各國發展軍情。朱太子在西安設廉政衙門,監督地方官員,盧象升任督查使。偵察秦川官員廉潔。
朱太子看著麵前的兩大商業精英,兩人紅光滿麵,兩大集團二人都管理得井井有條:“林萬亨,周林聽令,命東海南海兩集團購買一百萬斤玉米、番薯二百萬斤,從福建一帶收購三百萬斤土豆入陝西,不得有誤。”明朝時玉米、番薯從美州傳入
四川巡撫孫傳庭剛一上任就在川中征集糧食,第一批糧食已運到西安,朱太子派軍隊紛發到各縣,又讓盧象升派人暗中監查,朱太子對陝西地方官不放心,大米一落到他們手裏還得了。經過一年的艱苦卓絕奮戰,陝西糧食基本自足。
朱太子在邊鎮開設陸上互市,同西域、蒙古各部做生意,寧夏就成了朱太子眼中的理想通商口岸,其地靠漠南蒙古帝國,漠北三汗到寧夏又近,寧夏平原近一年也修建了大批水利,整個寧夏平原出現一片勃勃生機,黃河水被大量用來灌溉農田,整個陝西就關中平原、寧下平原是大豐收,別的地方就算是耐旱作物推廣的再快,也隻能算免強夠糊口,朱太子更是下令三十萬陝川新軍開荒種地,老朱家這可是從朱重八就傳下來,軍隊自己種地自給自足,可後來就不管用了,軍隊還得朝庭出錢養著。
朝庭今年向天下加派了一千萬響銀,洋務府上交國庫三百萬兩響銀,光是朱太子一個大動作下來[中原會剿]就花費近兩百萬,如今又是天災人禍陝西就難了,秦川兩大省上交國庫賦稅近百萬兩響銀,陝西是不能加了,在加就又點著火了,那還不是引火燒身,四川可以適當加點。
朱太子要在陝西寧夏開設通商口岸,並隻同蒙古人些絲綢、茶葉、藥材、糧食生意,軍火生意是一概不做,就連鐵鍋都是限量出口[害怕蒙古人拿去做兵器],京師朝堂上就為寧夏開設陸上通商口岸那是炸開了鍋,以前是有個互市,現在不是被取消了,以前那是有規定的時間,你那可是全年營業:“皇上,萬萬不可再互市,英宗皇帝時與瓦剌互市,引發土木之變,皇上,前車可鑒啊。”
戶部尚書侯恂一看這幫齊楚浙黨事事都跟太子較勁,當下出列奏道:“啟奏皇上,國庫空虛,不互市,難解朝廷之難。”
崇禎帝看著朝堂上唇槍舌戰,硝煙彌漫:“好了,朕意已決,太子上疏開設寧夏口岸一事,準奏,著太子加強寧夏邊防,邊塞蠻夷不得帶兵器進入大明。”
朱太子在寧夏開設通商口岸,又派五萬新軍進駐接防寧夏。又派人前往蒙古通知大家可以正常來往了,帶些馬匹來咱們做生意,整個北方就我這寧夏一處不來你去那買。蒙古人一聽當然高興了,戰馬和黃金白銀都帶來多買點也日用品,鐵鍋茶葉是有多少照收。
朱太子同蒙古一番生意做下來,第一次就賺了一百來萬。蒙古人以前就是有錢都找不到地方買,別人不跟你做生意,沒辦法了就隻能去中原打劫搶女人,順便去看看中原的花花江山,要是運氣好將北京拿下來,還可以光複大元,重新問鼎天下江山。各地商人一聽說寧夏可以同蒙古人做生意,商人的鼻子是最靈敏的,江南、湖廣、山西、河南的各地商販都裝著大批絲綢、茶葉糧食前往陝西。潼關守將祖寬太子親自任可是命的,從早到晚看著這群商人大車小車往關內運貨,祖寬帶著幾個警衛正在視查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