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永遠不再回來
就讓月亮守在你窗外
聽完這首歌,大家又會有什麼新的想法?這不是靠我的勸導能改變你的初衷,而是靠大家覺悟後最終作出的抉擇。那麼到底怎麼樣的戀愛才是有效的、成功率較高的,並且值得推崇的呢?下麵我再為大家講述一個故事。
傳說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曾請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沒有正麵回答弟子們提出的問題,而是帶領弟子們來到一片麥田,讓他們每人在麥田中選采一枝最大的麥穗——但要求不能走回頭路,並且隻能采一枝。於是,第一個弟子剛剛走了幾步便迫不及待地采了一枝自認為是最大的麥穗,結果發現後麵的大麥穗多的是,這時他已經來不及了,隻得眼睜睜地失去更大更好的麥穗;第二位一直左顧右盼,東瞧西望,直到終點才發現,前麵最大最好的麥穗已經錯過了,此時,他也隻落得“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結局;第三位弟子有意識地先把麥田分為三份,當他走進第一個1/3時,隻看不采,而是分出大、中、小三類麥穗,記在心裏,當走進第二個1/3麥田裏時進一步驗證剛才的判斷是否正確,直到第三個1/3時才選擇了麥穗中最大最美麗的一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求最好,但求更好”。這裏的三個弟子,第一個代表了這個社會上的閃婚(板書)一族,遇到一個覺得合適的人就不假思索地迅速結合,然而,結合後才發現對方其實並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侶,於是閃婚的人有很多伴之以“閃離”(板書),結果便會出現人生的一出出悲劇。第二個弟子屬於挑剔的心態,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總是挑來揀去,結果這也不行那也不是,把機會一一錯過,最終落得後悔莫及。而最後一位弟子才是一位明白自己擇偶標準的智者,他知道自己的伴侶應該是什麼樣的,或許他找到的不是最漂亮的,或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她必定是最適合的!這就讓他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同學們,早戀問題真的不是什麼問題,隻是看你與異性朋友或同學相處的程度。如果真的想迷戀上某一位異性,不論在座的是男生還是女生,你要捫心自問,你有沒有資本愛一個人或被一個人愛?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老師希望你們懂得在什麼季節播撒什麼種子,什麼季節采摘什麼花朵,什麼季節收獲什麼果實,什麼季節收藏什麼珍品。
眼下的中職學生,接觸信息比較多,他們談戀愛的情況比普高要多一些。當然,中職學生過早談戀愛也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作者沒有明確地禁止學生談戀愛,而是巧妙地借用了“兩歌一故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作者先用李宗盛《我是一隻小小鳥》,讓學生有同感,進而引出下麵要談的話題。接下來,作者又用《窗外》,讓大家去感悟愛情的矛盾。在此基礎上,作者借用蘇格拉底的三位弟子找最大麥穗的故事,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婚戀問題。
作者提出“戀愛需要資本”的觀點,的確能引發學生思考。但是,作者也應引導學生,戀愛除了需要資本之外,還應該有責任和擔當,這樣能讓學生對戀愛這一現實問題有更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