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上身隻求平穩,難道不知禍事早與他如影隨形,揭都揭不下了。
昌樂將軍頹然,隨即想到上卿大人素得聖上信賴,所言定有依據,興許,這就是他的機會!念及此,將軍容色一正,拱手一拜:“聽憑大人差遣!”
☆、第八十六章
為使各處流民都知曉,暮笙還編了句朗朗上口的曲:“銘之無道義,苛政生民怨。天子知民苦,殺之順民心。吾乃天子使,代天撫民來。棄械皆不究,唯誅賊之首。”
就這麼一句雖不押韻,卻一聽便能記住的打油詩,暮笙一麵人自己去唱,一麵教與走街串巷的貨郎,讓他們也四處去傳。
值此特殊之際,不過一日,前郡守顧銘之要斬殺於眾前的消息就傳得到處都是。
暮笙笑眯眯的,就該這樣,這般能體現陛下愛民之心的好事怎能不聲不響地就做了,必得宣揚得人盡皆知才是嘛。
心滿意足之下,她令人將寫明了三日後要在城外十裏亭處斬顧銘之的告示貼出去。
動亂年代,死在苛政下的百姓不計其數。流民隻所以落草,皆因過不下去了,有多少人的父母妻兒是累死的、餓死的,這,都是因顧銘之這賊人!
如今他要被當眾處斬以消民憤,那些深受其苦的流民豈能忍得住不來圍觀。又聽聞上卿大人明言,為表朝廷撫民決心,當日隻要百姓不動手,官府絕不圍剿。如此一來,流民更是蠢蠢欲動。
待到三日後,在新設的刑場上,暮笙領諸人至,顧銘之坐囚車中,形容萎頓倉惶。
這還是暮笙第一次見到這給朝廷帶來了□□煩的罪臣。她瞥了他一眼,相比風儀良好的顧行之,這半點風骨也無的顧銘之根本不像大族出身。
將他押到刑場中間,顧銘之惶恐怖懼地癱軟在那裏。四周圍滿了來看這奸賊人頭落地的百姓,表麵看來分不出誰是良民,誰已為寇。但仔細一看便能看出其中有許多成群結隊,一麵憤恨地盯著顧銘之,仿佛欲啖其血肉,一麵又不時機警地四下張望的人。
暮笙看了也做不知,隻下令兵卒各就其位,打起精神來。周邊密處也有士兵埋伏,她的確不會在今日拿人,但也不會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時辰很快就到,手起刀落。鮮紅的血在陽光下濺了三尺。顧銘之的身軀重重倒落,頭顱滾出去數丈。
原本人聲鼎沸的刑場突然靜下來,鴉雀無聲,片刻,眾人歡呼,亦有七尺男兒嚎啕大哭、泣不成聲。
暮笙環視眾人麵上的神色,她站起身,走到前麵,抬手示意一旁。邊上的兵卒看到她的示意,重重的敲了三下鑼。鑼聲鏗鏘,震耳欲聾,現場頓時又靜了下來。百姓們一致望向暮笙。
暮笙絲毫不慌,她揮手,後麵便有許多士卒退了幾大車米糧上來,還有一車散著肉香的牛肉羊肉。
這些流民雖落草為寇,但並沒有避免忍凍受饑。昌樂四周有駐軍,且反的隻有他們與四周幾個郡縣的部分人,人數不多,暫又沒蔓延開,成不了氣候,朝廷反應迅速,已有準備,攻城是不行的,隻有劫掠弱者,可都是弱者了,家中哪有餘糧?
哪怕做了強人,他們仍是食不果腹。
現下一下子有了這麼多吃食,那幹癟的胃一下子唱起空城計來。百姓們都眼巴巴地看著,有不少人已目露凶光,預備要搶了。
暮笙高聲道:“此乃朝廷救濟爾等之米糧,良民可得,強人不可。”
此言一出,尋常百姓麵露欣喜,而那些流民則更陰鬱。
暮笙又道:“陛下仁慈,念爾等為人所惑,無知初犯,可既往不咎,放下利器,指認賊首,便可重入良籍。”她頓了頓,高聲道:“也可得米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