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裂土封疆(2)(2 / 3)

‘世子’名下本有職分食邑(虛封)兩千五百石、職分官地‘地權股’、薪炭年俸、常例恩賞、常例津貼若幹等等,另有‘名義食邑’兩處,這些乃是與‘世子’封號聯係在一起的,無論平虜侯諸子中誰被冊立為‘世子’,都會享有。不過,現在平虜侯‘突然’決定賜封‘聽政采邑’,仍不免令西北臣民多所猜測,私下裏說什麼的都有。

與《分封預令》同時頒示臣民的還有《聽政采邑約法憲章(初稿)》、《聽政采邑章程(初稿)》、《聽政采邑規範(初稿)》等律令(初稿),明年召‘文武大議’集議定案。

而除了世子雷浩之外,平虜侯其他子女,亦將各有分封;世子以下嫡庶諸子,一旦成年,皆賜封‘觀政采邑’(在其封地內擁有觀政監察,糾劾官員之權責,行事以《觀政采邑約法》、《觀政章程》、〈觀政規範〉為準繩),並各賜‘名義食邑’一處、食邑六百石(虛封)、禮幣、彩帛等;嫡庶諸女兒,亦賜‘湯沐食邑’(名義),食邑一千二百石(虛封),並賜禮幣、彩帛等若幹。

說起來,自雷瑾開府西北,晉封侯爵以來,臣僚部屬以功勳勞績而受封各種‘采邑’、‘食邑’(西北治下的‘采邑’與‘食邑’,在責、權、利等各方麵都有較大區別)者比比皆是,唯獨平虜侯膝下子女沒有任何采邑食邑賜封,這在傳統和禮製上不免令臣僚部屬‘惶恐不安’,上表陳情者曆來不少。此番平虜侯冊封諸子諸女,分封采邑,雖然令人矚目,倒也讓西北幕府的一幹臣僚部屬鬆了口氣。

除此而外,西北治下士民黎庶卻是豔羨、讚歎、眼紅、不屑,各種言論不一而足,幾乎人人皆以之為茶餘飯後談資。

當然,外間人並不知曉,平虜侯雷瑾除了準備分封子女之外,這次還行將對‘平虜侯府共財股’和‘地權股’作出相應的內部分配,他膝下的子女,每人名下亦將各自分得若幹‘共財股’和‘地權股’。雷瑾畢竟是雷門世家子,深受雷氏宗族傳統的影響,那頗具上古墨家遺風的‘共財股’,即是直接沿襲雷氏家族的祖製成法,而所謂‘地權股’不過是‘共財股’的類似衍生罷了。

河中直隸府。

平虜侯行館。

晨光曦微之時,世子雷浩早已起身,從小就被雷氏元老會的傳功元老,那些所謂的‘師範’們夾磨錘煉,他早已經習慣了早起。

雷浩現在年紀漸漸長大,一些『藥』浴敷泥、『藥』油推拿、導引按摩的培元築基工夫慢慢的就相對少了一些,正跟著‘師範’們按部就班的修行,練習雷氏‘九天殷雷訣’築基入門功法,易筋煉形,煉炁養力,八法同參,每日早起,都有許多功課要做。

現下已經是隆冬時節,北方苦寒,滴水成冰。

雷浩的寢居庭院,擺著兩口盛滿清水的大水缸,乃是雷浩每晚臨睡之前的功課,他需要獨自一人提水滿缸,留等第二日早起澆灌庭院中的花木。

其實,平虜侯行館內鑿有多處深井,汲水很方便。另外,行館中還有‘大工’級工匠布設的輸水管道,平時取水用水極為方便快捷——雷瑾當年南巡入川,見到川蜀鹽場鑿井取鹵,‘筧匠’(在采鹽煮鹽行當中地位極尊的鹽丁頭領和工匠)作‘筧管’以輸鹵。那所謂的‘筧管’即是輸鹵的管道,乃用“大班竹或楠竹,通其節,公母筍接逗,外用細麻、油灰纏縛”製成,“外不侵雨水,內不遺涓滴”。據說用‘竹筧’輸鹵,是漢代的川蜀先人所創。班竹、楠竹的管徑大,質地又堅韌,不怕鹽腐鹵蝕,因此采鹽煮鹽行業中千百年沿用至今。雷瑾見到‘筧管’之後,曾經無意中問了一句,筧管既然能輸鹵,能否輸水以便洗濯澆灌?雷瑾其後便將此事忘卻,倒是扈從有心,召集一些工匠試製進呈。雖然‘竹筧’輸水的管道,受限於種種現實條件,此時一般人家大抵不能如法添置,但平虜侯府的行館中,卻多有‘竹筧’管道之設,取水用水是相當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