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勉等無言以對,他們雖是文官,孰輕孰重還是能分清的,卻不想審來審去,卻讓李易理由越加充分,現場相當的尷尬。
他們這些書生當然明白,蜀川不是沒有被攻占過,那卻是錯誤的防禦舉措,還有幾乎沒有戰意的君臣。
隻要把握漢中和東川有利的地形,采取分外守內的正確策略,想要打破蜀川防禦極為艱難。同樣的道理,李易就算有數萬精銳,也不可能狂妄到在西川平原和蒙古人決戰,那就是作死的行為,搶戰東川和漢中的關隘,絕對是正確的戰爭策略,爭分奪秒也是必然的。
“李易以精兵充作那可兒,居心叵測。”吳藍山反應倒是很快,畢竟他見識過李易所部雄壯,絕不止萬餘兵馬。
李宗勉一怔,立即抓住問題關鍵,是啊!自己怎麼沒想到,關鍵在隨軍那可兒,李易自己也承認,那可兒都是經過血戰洗禮的人。
李鳴複眼前一亮,立即高聲道:“你那隨軍仆從,人數不少吧?”
“自然不少,幾乎達到一名正兵配一人程度。”李易很坦誠絲毫沒有隱瞞,當然也沒有必要。
李宗勉頗感興趣,玩味地道:“按說,你部吏士達到三萬餘人,再加上征用兵馬,吳藍山所言不虛。”
李易率性地笑了,淡淡地道:“李相公此言差矣,那些隨軍那可兒,並非正是在編效用、軍兵,他們都是因戰亂,流離失所的生民,他們成為那可兒是為了活命,在下也很無奈。所以,在下向他們許諾,隻要蜀川形勢穩定下來,把虜人擊退,就會給與錢帛,攜帶他們的積蓄回鄉。”
“我沒有理由留他們在軍中,他們也不是朝廷吏士,在下不能把他們算在軍中。至於其他征召兵馬雖說有數萬之眾,卻隻能在堡寨中守禦,尚不如一軍有力,實在不值得談論,隻能慢慢投入戰場才能大浪淘沙,得到一支精兵。”
趙與勤頗有興致,問了句道:“難道你用人命去換取所謂精兵?”
李宗勉不屑地瞥了眼李易,似乎自言自語道:“不想道門子弟,竟如此狠辣。”
李易愕然看了看上座三人,用不可思議口吻地道:“與虜人屠城百萬相比,在下這算狠辣?再說,不如此焉能得到精兵,與其驅使一群農夫任人砍殺,毫無意義地死傷千萬,不如淘汰一批弱者剩下剽悍之士。”
“既然想要活下去,他們就應該付出代價,軍糧並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萬千生民辛苦所得。”
“三位相公不知,這位吳頭領可是親眼所見,我萬餘精銳在大安血戰,數千步跋子死戰蒙古馬隊整日,寧死不後退一步,為主力創造戰機。若換成忠孝軍,恐怕數萬之眾,尚經不住虜人一個衝鋒。”
“吳頭領,不知在下所言,你可認同?”李易玩味地看著吳藍山,嘴角上翹充滿諷刺意味地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