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人間四月天——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1 / 3)

在去英國之前,母親就已認識了當時剛剛進入清華學堂的父親。從英國回來,他們的來往更多了。在我的祖父梁啟超和外祖父看來,這門親事是頗為相當的。但是兩個年輕人此時已經受到過相當多的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不是順從於父輩的意願,而確是憑彼此的感情而建立起親密的友誼的。他們之間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珍愛和對造型藝術的趣味方麵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其他方麵也有許多差異。父親喜歡動手,擅長繪畫和木工,又酷愛音樂和體育,他生性幽默,做事卻喜歡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母親富有文學家式的熱情,靈感一來,興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顧其他,有時不免受情緒的支配。我的祖母一開始就對這位性格獨立不羈的新派的未來兒媳不大看得慣,而兩位熱戀中的年輕人當時也不懂得照顧和體貼已身患重病的老人的心情,雙方關係曾經搞得十分緊張,從而使母親又逐漸卷入了另一組家庭矛盾之中。這種局麵更進一步強化了她內心那種潛在的反抗意識,並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

父親在清華學堂時代就表現出相當出眾的美術才能,曾經想致力於雕塑藝術,後來決定出國學建築。母親則是在英國時就受到一位女同學的影響,早已向往於這門當時在中國學校中還沒有的專業。在這方麵,她和父親可以說早就誌趣相投了。一九二三年五月,正當父親準備赴美留學的前夕,一次車禍使他左腿骨折。這使他的出國推遲了一年,並使他的脊椎受到了影響終身的嚴重損傷。不久,母親也考取了半官費留學資格。

一九二四年,他們一同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父親入建築係,母親則因該係當時不收女生而改入美術學院,但選修的都是建築係的課程,後來被該係聘為“輔導員”。

一九二五年年底,外祖父在一場軍閥混戰中死於非命。這使正在留學的母親精神受到很大打擊。

一九二七年,父親獲賓州大學建築係碩士學位,母親獲美術學院學士學位。此後,他們曾一道在一位著名的美國建築師的事務所裏工作過一段。不久,父親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美術史。母親則到耶魯大學戲劇學院隨貝克教授學舞台美術。據說,她是中國第一位在國外學習舞台美術的學生,可惜她後來隻把這作為業餘愛好,沒有正式從事過舞台美術活動。母親始終是一個戲劇愛好者。一九二四年,當印度著名詩翁泰戈爾應祖父和外祖父之邀到中國訪問時,母親就曾用英語串演過泰翁名作《齊德拉》;三十年代,她也曾寫過獨幕和多幕話劇。

關於父母的留學生活,我知道的很少。一九二八年三月,他們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了婚禮,當時我的大姑父在那裏任中國總領事。母親不願意穿西式的白紗婚禮服,但又沒有中式“禮服”可穿,她便以構思舞台服裝的想象力,自己設計了一套“東方式”帶頭飾的結婚服裝,據說曾使加拿大新聞攝影記者大感興趣。這可以說是她後來一生所執著追求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幼稚的創作。婚後,他們到歐洲度蜜月,實際是也是他們學習西方建築史之後的一次見習旅行。歐洲是母親少女時的舊遊之地,婚後的重訪使她感到親切。後來曾寫過一篇散文《貢納達之夜》,以紀念她在這個西班牙小城中的感受。

在去英國之前,母親就已認識了當時剛剛進入清華學堂的父親。從英國回來,他們的來往更多了。在我的祖父梁啟超和外祖父看來,這門親事是頗為相當的。但是兩個年輕人此時已經受到過相當多的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不是順從於父輩的意願,而確是憑彼此的感情而建立起親密的友誼的。他們之間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珍愛和對造型藝術的趣味方麵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其他方麵也有許多差異。父親喜歡動手,擅長繪畫和木工,又酷愛音樂和體育,他生性幽默,做事卻喜歡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母親富有文學家式的熱情,靈感一來,興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顧其他,有時不免受情緒的支配。我的祖母一開始就對這位性格獨立不羈的新派的未來兒媳不大看得慣,而兩位熱戀中的年輕人當時也不懂得照顧和體貼已身患重病的老人的心情,雙方關係曾經搞得十分緊張,從而使母親又逐漸卷入了另一組家庭矛盾之中。這種局麵更進一步強化了她內心那種潛在的反抗意識,並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

父親在清華學堂時代就表現出相當出眾的美術才能,曾經想致力於雕塑藝術,後來決定出國學建築。母親則是在英國時就受到一位女同學的影響,早已向往於這門當時在中國學校中還沒有的專業。在這方麵,她和父親可以說早就誌趣相投了。一九二三年五月,正當父親準備赴美留學的前夕,一次車禍使他左腿骨折。這使他的出國推遲了一年,並使他的脊椎受到了影響終身的嚴重損傷。不久,母親也考取了半官費留學資格。

一九二四年,他們一同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父親入建築係,母親則因該係當時不收女生而改入美術學院,但選修的都是建築係的課程,後來被該係聘為“輔導員”。

一九二五年年底,外祖父在一場軍閥混戰中死於非命。這使正在留學的母親精神受到很大打擊。

一九二七年,父親獲賓州大學建築係碩士學位,母親獲美術學院學士學位。此後,他們曾一道在一位著名的美國建築師的事務所裏工作過一段。不久,父親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美術史。母親則到耶魯大學戲劇學院隨貝克教授學舞台美術。據說,她是中國第一位在國外學習舞台美術的學生,可惜她後來隻把這作為業餘愛好,沒有正式從事過舞台美術活動。母親始終是一個戲劇愛好者。一九二四年,當印度著名詩翁泰戈爾應祖父和外祖父之邀到中國訪問時,母親就曾用英語串演過泰翁名作《齊德拉》;三十年代,她也曾寫過獨幕和多幕話劇。

關於父母的留學生活,我知道的很少。一九二八年三月,他們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了婚禮,當時我的大姑父在那裏任中國總領事。母親不願意穿西式的白紗婚禮服,但又沒有中式“禮服”可穿,她便以構思舞台服裝的想象力,自己設計了一套“東方式”帶頭飾的結婚服裝,據說曾使加拿大新聞攝影記者大感興趣。這可以說是她後來一生所執著追求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幼稚的創作。婚後,他們到歐洲度蜜月,實際是也是他們學習西方建築史之後的一次見習旅行。歐洲是母親少女時的舊遊之地,婚後的重訪使她感到親切。後來曾寫過一篇散文《貢納達之夜》,以紀念她在這個西班牙小城中的感受。

一九二八年八月,祖父在國內為父親聯係好到沈陽東北大學創辦建築係,任教授兼係主任。工作要求他立即到職,同時祖父的腎病也日漸嚴重。為此,父母中斷了歐洲之遊,取道西伯利亞趕回了國內。本來,祖父也為父親聯係了在清華大學的工作,但後來卻力主父親去沈陽,他在信上說:“(東北)那邊建築事業將來有大發展的機會,比溫柔鄉的清華園強多了。但現在總比不上在北京舒服,……我想有誌氣的孩子,總應該往吃苦路上走。”父親和母親一道在東北大學建築係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可惜東北嚴寒的氣候損害了母親的健康。一九二九年一月,祖父在北平不幸病逝。同年八月,我姐姐在沈陽出生。此後不久,母親年輕時曾一度患過的肺病複發,不得不回到北京,在香山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