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爭辯(2 / 2)

權萬紀不服道:“漢朝滅亡乃是漢末外戚當政,宦官專權造成當時民不聊生,才引起黃巾之亂。陛下應當以史為鑒,勤政愛民。可杜睿小兒用了一句忠君,便妄圖將事實真相隱蓋,對陛下有百害而無一益。”

長孫無忌駁道:“這本小說開篇序言中已經講明了,以史實為基礎,虛構一些有趣的故事,杜睿醜化曹操是應當的,當時曹操手掌大權,不行伊尹、霍光之事,圖謀不詭,雖魏代漢成為正統,這種行為本就是不值得讚揚。示看曆史結局如何,隨後三國爭霸,司馬炎又學習曹操,以晉代魏,而後五胡亂華,南北對峙,三百多年時間,老百姓就沒有得到過安生。權大人隻說以史為鑒,實際上鼓勵這種叛逆的行為,其心可誅。”

太宗聽著也是一陣頭疼,看向房玄齡問道:“玄齡啊,你對這件事該如何看?”

房玄齡走出來說:“啟稟聖上,以臣看就如杜睿所說,這隻是一篇小說,供人民茶餘飯後娛樂而。杜睿雖然年幼,可身負天下才子名望,不該這樣竄改曆史。”

房玄齡說完,突然又躬身一禮,說道:“恭喜聖上,賀喜聖上。”

“咦,喜從何來?”太宗都讓他們吵得頭都炸開,還有什麼喜,奇怪地問。

那些大臣也是一愣。

房玄齡又說道:“臣從這本書裏看到了那個杜睿對聖上,對大唐的忠心。而且臣還看到了杜睿的智謀。”

一句話將滿朝文武震醒。一部《三國演義》當中,火攻,水攻,間諜,反間,離間,美人計,連環計,層出不窮,非大智謀者怎可寫出。

長孫無忌首先反應過來,跪下施禮,連說恭喜天降重臣,輔佐大唐昌盛繁榮。

朝堂之上吵的如何,全都經由李承乾傳到了杜睿的耳中,杜睿對此也隻是一笑置之,並不怎麼在意,曆來朝堂之上,本就黨政不斷,那些大臣明著是在攻擊他,事實上卻是在打壓李承乾。

杜睿對那些攻訐一向不理不問,也不自辯,每日裏照例說著《三國演義》,給全家人解悶,杜睿之所+激情小說以講《三國演義》,而不是小孩子更喜歡的《西遊記》,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杜睿已然認定了要竭力輔佐寬厚仁慈,有長君之風的李承乾,而這《三國演義》,其實便是說給李承乾聽的。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演義的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麵,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主要人物被稱為“三絕”的分別是:“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曆史描述,便是對後世,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其間更是將兵法三十六計彙融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

宣揚仁、義、道、德、禮、信、忠、貞、孝、廉、善、美、真,貶低驕、奢、淫、佚、假、醜、惡。

杜睿也正是在這敘述之間,對李承乾進行潛移默化,如果讓太宗知道了的話,肯定會大為感動,感激杜睿的玲瓏心思,大概所謂的寓教於樂,杜睿也能堪稱鼻祖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