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淫蕩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闋《臨江仙》,便是太宗看了也是愛不釋手,居然也稱讚道:“這個少年好大的胸襟。”
杜睿每日講的《三國演義》,其中大多是寶釵主筆,隻是杜睿看過之後不大滿意,又做了大規模的修改,這次他給書加了標點符號。並在序章裏寫了這種標點符號的妙用。將斷句、疑問、感歎、省略、停頓、轉折、著重、間隔,都細說清楚。
而這些文稿又經過李承乾傳到了宮中,太宗對《三國演義》也甚是喜愛,上有所好,下必有所效,皇上都喜歡了,那些大臣們也托著關係,或從在東宮當值的子侄輩那裏將《三國演義》抄錄了回去。
這樣一來,首先標點符號便被推廣了出去,頓時天下震動。任那一個讀書人都知道這種符號的作用。可那些老儒則產生了擔擾,因為一旦有了這種符號,將所有經義注解,段句區分,那麼枯澀的經義就變得通俗易懂,一是失去了看文章斷句的樂趣,而他們也會失去權威,於是以蕭瑀,孔穎達,於誌寧等大儒紛紛站出來對這本《三國演義》發動了攻擊,甚至在太宗麵前彈劾《三國演義》的作者膽大妄為,竟敢竄改前人留下的規矩。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杜睿雖然為人低調,但還是漸漸的有人知道了,《三國演義》的原作者就是杜睿,而且還和太子過從神秘,於是乎,彈劾的矛頭便直指了杜睿。
太宗也看出了他們內心深處想些什麼,坐在龍椅上似笑非笑。
長孫無忌作為太子黨的中間人物,自然見不得別人欺侮他的隊友,站出來為杜睿了頭,他向這些老儒問道:“這本《三國演義》是誰寫的?”
這不是廢話!這些老臣一翻白眼,他們家中此時也幾乎都有一本,或者幾本,自己不看孩子還要鬧著看。
長孫無忌又說道:“他隻是讓自己寫的一本書,使別人看得更明白,又不是竄改經義,你們急什麼?”
那些老臣聞言,頓時啞口無言,對啊!人家在自己作品上標符號,這是人家的權利。可想想不對,杜睿這個符號一出,天下文人不可能不效仿。
他們剛要說話,太宗卻向他們說:“這件事就別要再爭了,你們也用這個符號把書館裏經書重注一遍,看看效果如何。”
既然皇帝發話了,這些老儒們也就無輒。
這時權萬紀又出班言道:“聖上!雖說這標點符號是他自家事,然這杜睿所著卻混淆視聽,製造偽史,臣也看過這本《三國演義》,其**出現的一百五十二處錯誤。魏代漢乃是正統,可這杜睿卻在《三國演義》當中說蜀是正統,這種明顯的錯誤,豈是一個讀書人所犯的。現在《三國演義》流傳天下,還不知道要花多大精力才能使百姓知道原本曆史真相。”
權萬紀雖然沒有明著彈劾杜睿,可處處針對杜睿,比彈劾還要厲害。原本權萬紀對這本小兒之作倒也不大上心,但是自從知道了杜睿和太子李承乾過從甚密之後,就坐不住了,不管是誰,隻要是挺李承乾的,那就是他的敵人,於是便急不可耐的跳了出來。
太宗聽了也沒有辦法,但他對權萬紀的話,卻不能不慎重,古代人可對曆史極為甚重,無論每一個朝代都有史官專門記載曆史,就連皇帝本人也無權翻看史官究竟寫的什麼。
長孫無忌再次站了出來,道:“這本小說已經說明了是演義,既然是演義也就是虛構的,允許和真實有點出入,況且這本《三國演義》裏宣揚的就是忠君思想。難道忠君也是錯誤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