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是劍碑山,可以算是劍修的聖地,一百零八峰,中央之峰如長劍刺空,峰上一麵石壁之上,上書一個巨大的劍字,旁邊有許多小字,可惜的是風雨相侵,早已斑駁,讓不出幾個字,曾有人長歎說:“此應是一篇論劍至理,如果還在,必使劍道大光!”這不是亂說,因為從能認出幾個字中,許多人得到啟示,走出了自己的劍道。
其他各峰之上,都有石刻,均為後人所刻,不是什麼人都能刻,不到煉劍成絲之境,是沒有資格刻的,曾有一名劍修,剛剛煉劍成丸,冒天下之大不違,刻下一篇自認為的心得,方家一見,大笑之,後不久,此名劍修被一名劍仙斬首示於峰上,所刻也被鏟平,自此以後,修為不到煉劍成絲,不敢妄刻,就是到了煉劍成絲,如無自己真正的感悟,或感悟前人已發,均不敢輕刻,現在劍碑山上,可以說所有石刻,均是精華,許多人劍光分化後,都來此觀摩,以期突破,賀劍來曾告訴邵延,他就是觀看領悟此間石刻之後,才突破化絲層次。
邵延自別了高見和賀劍來,就直接來了劍碑山,此山大多數山峰均為石峰,往往衝天而起,根本無上山之路,石縫之中,頑強生長著一些鬆柏,也有滕蔓之類,對於邵延來說,有無道路根本不會影響。
邵延在外圍一座峰下止步,抬頭觀看,此峰之下還有兩人,也在觀看思索,時不時作思索狀,甚或跳起來劍光一閃,演練起來,看來好像有所悟,邵延看見石壁上刻著:“劍之一道,正直為本,心中有正直之念,方劍出無畏,稟此心此念,無愧天地,劍出自帶正氣,沛然不可阻!”下方落款:東海戰天涯。
邵延點頭,此人刻此時,已悟一種劍意,的確夠資格留下心得,對未入劍意之門的人來說,確有啟發,不過對邵延來說,卻沒有用,邵延已超越這個層次,邵延自己雖才劍光分化,隻不過是因為得到劍丸時間太短的緣故,此人應該未能成就劍心,正直為何,說是容易,每人理解不同,如果執著此兩字,易執古而不知變化。
邵延看過之後,邁步向另一峰而去,剛抬步,想起一事,對在峰下苦思的兩人中一個瘦小劍修說到:“道友,這一峰劍理,適合他,但不適合你!”說完之後,也不待對方回答,徑直離開。
邵延到了還虛之境後,平時心靈都如明鏡一樣,兩人動作等都反映到心靈之中,瘦小修士人機靈,心思靈活,應該是一個智計百出之人,往往不會拘泥正直之念,如在此強行領悟,反而易走入歧途,邵延才提醒了一句,能否聽進,卻不關邵延之事。
邵延一峰峰觀看,大多數應該是對劍意有所領悟之輩留下心得,也有不少修士在苦思揣摩,對於邵延來說,都在他們之上,不到半天時間,邵延已過了十幾峰,每峰之上,少則一篇,多則有十幾人感悟,邵延心中感慨,這倒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承方法,給後輩修行者留下一條方便之路。
這一峰卻是有些獨特,山峰上端好像斷掉,給人感覺是一柄殘劍斷劍的感覺,這一峰隻有一篇摩崖石刻,估計不少人認為此處如劍已斷,則心理上就有一種排斥感,峰下卻無一人在觀摩,邵延卻停了下來,因為不僅這篇劍理高於之前所見,而且每個字筆劃間都蘊劍意變化,通篇組織起來,在外人眼中平白無奇,而在邵延眼中卻是另一付模樣,卻如補天之技,整個山峰斷缺之處好像被無形之劍補起,一座殘峰給邵延感覺卻是:刺破青天鍔未殘!
另一個奇特之處,就是此字剛勁中帶有纖秀,邵延前世精於書法,不出意外,應該是出自女子之手,看下方落款,隻有一個字:玉,難道是靈劍宗的玉仙子玉玲瓏所留?
邵延再看其內容:“何為劍?名相耳!煉金成劍,縱橫天地間,草本萬物,不為劍乎?花開花落,暗香為劍;百代成墳,光陰為劍。吾執一心,天地萬物之變化,劍術也!”邵延一見,不覺拍手讚好,如此心悟,居然無人在此領悟,可惜了!
邵延見其意,有莊子逍遙之道意,不管此人是不是玉仙子,此人境界,絕對劍心成就,有此劍心,足已逍遙天地之間,邵延感受此文的境界,感受筆劃間那種劍意,感受整座山峰,不覺間又一次陷入悟道狀態之中,當然此時邵延,就是有人偷襲也無用,他的身體會自然做出反應,這一站就是七天七夜,身體開始寂然不動,漸漸連一絲生機都徹底收斂,如秋之肅殺,又如枯木死灰,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但劍器如無肅殺,何以稱兵;漸漸好像一切進入嚴冬,邵延身邊數十丈內草木枯黃,生機全部內斂,深深藏於地下,如果有人用神識探測,根本發現不了邵延,隻會覺得是一堆冷灰;逐漸好似大地遇到一絲春意,邵延生機也好像漸複,周圍數十丈內,漸有新芽綠意出,綠意濃起,群芳初綻,忽而,落英紛紛,春意歸去;萬物繁盛,如夏日光臨,周邊草木瘋長,草木漸漸掛果,如四季輪回,四季輪回間,邵延身邊一縷劍氣隨邵延深長呼吸慢慢分化,開始尚為深墨綠色,漸漸散為縷縷烏絲,漸漸顏色變淡,白天時可以看到它的影子,看不到它的光芒,夜晚時可以看到它的光芒,看不到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