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章(1 / 2)

1229

正如托溫說的那樣,新的艦隊編製正是從軌道艦隊原本編製的基礎上升級而來。

原本的軌道艦隊編製,雖說比較混亂,但也是有一種最基礎編製的,那就是軌道巡邏艦隊,由一艘主力艦和八艘護衛艦所組成,至於之後的軌道警戒艦隊還有軌道防禦艦隊甚至隻有計劃還從未有過實例的軌道攻擊艦隊,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擴編而來。

新的方案,不再繼續沿用這樣的編製,而是將以四艘同型戰艦編為一個中隊,四個中隊編為一個戰鬥大隊,四個戰鬥大隊組成一個戰鬥群的方案。這樣一來,艦隊就能加靈活根據不同任務進行自由編組,在保證戰鬥力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編製出更多的戰鬥組。

如此一來,原本由一艘主力艦和八艘護衛類戰艦所編製成的軌道巡邏艦隊,現在將因為巡邏地區是高危區域還是安全區域進行增減,像是在有主力艦群存在的安全區域巡邏,一個護衛艦中隊就足夠了,而一個遠離主力艦群的高危交戰區域的巡邏,就將由一個主力艦中隊和四個護衛艦中隊組成的艦隊進行巡邏,這樣一個有著四艘主力艦和十六艘護衛艦組成的艦隊,在遭遇非主力艦隊規模的思晶人突襲艦隊時,甚至能擊退對方或堅持到主力艦隊的支援。

而GDI太空艦隊計劃中的數字編製艦隊,就將由一個個戰鬥大隊或者戰鬥群組成,平時可以分散開部署,遇到大戰役時也能迅速完成集合編組。

隻是這樣的編製,對主力艦的需求也就更高,是按一比四的比例來為每一艘主力艦配備四艘護衛艦。這也是為何一開始托溫會統計手上主力艦數量,並拿出一款新主力艦設計讓林海定奪的原因。相比能更快製造,人手需求也更低的護衛艦群,主力艦們才是他這新編製的重心。

而由於海巨獸級重巡洋艦雖然因思晶人改進護盾而失去原本主力位置甚至到現在都被停產,但因為林海一直在提防別的勢力背叛,這一級主力艦他也從未有將其退役或者交給他人使用的想法,也就是說海巨獸是林海隱藏下來用於對付別的人類戰艦的王牌之一——雖然打不了思晶人的星艦,但對付起人類自己的星艦,海巨獸級效率還是很高的——所以這一級戰艦無法編入托溫新方案中主力艦中隊計劃。

能用的目前就隻有那八十二艘科迪亞克級戰巡艦,隻能編成二十點五個主力艦中隊,配備八十個護衛艦中隊,共計三百四十二艘星艦。

這個數量自然不能令人滿意,艦隊規模上甚至還不如舊編製,畢竟現在GDI太空艦隊最多的就是如希格拉級驅逐艦這樣的護衛類戰艦,隻是如果沒有主力艦支持,隻靠這些護衛類戰艦去和思晶人艦隊正麵交戰,損失率會讓任何一個將軍抓狂。這對於本身太太空戰艦操艦人員不足的GDI太空艦隊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損失。

也因為這個原因,如果托溫想要繼續推行他的新編製方案,那就隻能大幅度增加主力艦的數量。他在這個時候提出這個新方麵,自然也就是希望林海幫著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所謂的解決方案,一方麵除了盡快將鯤鵬級投產,另一方麵自然就隻能繼續生產舊型號的科迪亞克級。”托溫說道,“隻是依舊是人手的問題。在新艦投產的同時,我們不可能將人手浪費在舊船上,那麼必然需要將部分甚至全部科迪亞克級移交給自然人船員操控。但我們又不能把戰艦真的移交給外人,他們還必須過於依賴我們,才符合我們的利益。”

“還能怎麼辦?科迪亞克級可以小批量逐步移交一些給盟國,但是所移交的物品照樣減配。同軸脈衝激光炮取消,磁軌炮減少電容器,反應堆更換成簡約版的,減少裝甲和點防炮,操作係統安裝後門。”對於托溫的問題,林海自然不可能拿得出更好的辦法,再怎麼不願意給別人自己的好貨,但在糟糕的現實麵前,不情願也不得不做出妥協。

好在雖然因為現實而不得不進行一些妥協,但在其間也不是沒有可操作的地方。給裝備減配是其中一種手段,抓住指揮控製權就是另一個方式了。

當然了,就算是減配後的主力艦,性能上也不至於太差,隻是相較於原版,無法在一對一的交戰中擊敗原版主力艦而已。減配後的主力艦隻是裝甲沒有原版能抗,主炮射速和單位輸出功率沒有原版高,沒有威力巨大之脈衝激光炮,點防火力也隻有原版三分之二,但這樣的配置用來對付思晶人的星艦,還是夠用了——無非是戰損大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