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的動力源,帶來的就是航速上的提高,以超過海巨獸級重巡洋艦三分一長度的體型,鯤鵬級的最高航速卻能達到海巨獸級同一水平,甚至在無視船體壽命的運行情況下,這個速度還能再進一步提高。
艦體中部上下各六座三聯裝230毫米70倍徑磁軌副炮,以做為主炮火力的一些補充,提高炮彈投射量。全艦各處分布有上百座點防火力,模塊化設計令這些點防武器平台能夠根據戰術目標進行更換。
艦首左右各五管大型魚雷發射器,可以用於發射目前gdi所有型號太空魚雷以及次口徑導彈,艦島前部船體四十套垂直發射裝置,為這一型戰艦提供額外打擊火力。
在艦島下方位於船體底部位置,被六座230毫米三聯裝副炮所包圍的地方,是一座小型機庫,容納量不大,滿打滿算也隻能搭載六架大型穿梭機或者一個中隊的太空戰鬥機和三架小型穿梭機。並且這一型戰艦還沒有軌道空投的能力,完全就是一款太空艦隊戰用型戰艦,功能上雖然還不如比它更小的科迪亞克級戰巡艦,但是在對艦作戰能力上,更有威力。
至於還沒有決定下來的裝甲,就算以林海目前所掌握到的知識也知道,反正目前要對付是主要還是思晶人,那麼全麵使用耐高溫的陶瓷裝甲以及燒蝕裝甲,再加上特殊的高溫揮發型塗料,就足夠讓這一型戰艦的防禦能力不僅超過老舊的科迪亞克級,甚至還能超過還算是新銳戰艦的海巨獸級這畢竟是一款還沒有開始投產的設計圖,在麵對不斷改進的材料技術時,同樣也能不斷改進設計圖。
林海甚至打算,等凱恩博士最近才研發出來的偏轉護盾技術能夠小型化,不再隻局限於公裏級大型人造天體才能搭載後,給這款體型同樣不小的戰列艦也加上一套巨大的體型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升級空間。
為了不占用太多人手,鯤鵬級戰列艦從設計之初就考慮過自動化程度與反過於依賴ai控製之間的平衡,比起滿編需要五百人的科迪亞克級戰巡艦和海巨獸級重巡洋艦,這一級戰列艦最低隻需要一百人就能正常運行,滿編製也不過三百人,在人手需求和不得大量使用ai自動控製上取得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這個船員需求並不固定,也隨時可以根據作戰目標的不同需求進行增減。
總之,一翻討論下來,不論是拿出這款設計的托溫中將,還是最後決定是否使用這款設計的林海,都很滿意,甚至林海直接希望將第一艘服役的鯤鵬級戰列艦當成自己的新旗艦之前的海巨獸級重巡洋艦“利維坦號”大損後已經沒有了修複的價值,隻能廢棄。
“設計圖最終修改,大概是在一周內完成,”托溫對林海說道,“然後調整船塢生產線和準備模具,差不多也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畢竟之前我們還從沒有製造過那麼大的戰艦,所需要的設備以及空間都是全新的,這方麵上馬虎不得。不過鯤鵬級畢竟從設計之初同樣有考慮過量產化的簡易度,所以模塊化也很高,除了第一艘製造時需要全程注意以避免出現設計時沒能發現的問題使得製造時間會較長外,後續艦的製造速度並不會比科迪亞克級戰巡艦長多少。別看這一級屬戰列艦,體型更大,可消耗的工時卻相當的少。”
“平均下來,就是一周一艘嗎?”林海點點頭,對這個建造速度表示滿意。這個速度已經很快了,本時空人類製造一艘不到鯤鵬級太空戰列艦一半長度的水麵艦艇都需要一年以上甚至更長的時間,下水後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海試確認沒有問題後才能交付軍方服役,這些太空戰艦卻用更短的時間完成了製造、海試、服役整個流程,已經證明了在工程技術上的超越代差。
“好了,既然我們戰艦種類又能新增加一種,艦隊實力也能因為提高,那麼就繼續之前你的提案。”說完一件正事,林海也沒忘記另一件正事,“繼續說明一下你的艦隊新編製方案吧。”
“新編製方案正如我之前所說,並不複雜,”托溫將因為新艦設計圖而收起的圖表重新放出,“本就是在原軌道艦隊的基礎上根據目前需求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