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陣的四周,建有高台,高台之上站著數百個弓箭手,手裏拿著厚重的木棍當箭矢,隻要發現有人偷懶,必然會有三到四個弓箭手同時向偷懶之人射去,雖說射不死人,但挨上一下,身體就會出現一個不大不小的血洞,那滋味絕不好受。
一個俾將模樣的人跑到沙場最上方的高台上,對著端坐其中,威嚴無比的大將說道:“巴農卡將軍,新兵營第十軍已經訓練完畢,隨時可以上陣廝殺。”
巴農卡將軍點點頭,回道:“阿爾,你做的很好。如今南荒大部分青壯丁都已經入伍,你再在這裏呆著也沒有什麼事情,不如就跟著耶乙薩返回大理,去跟太子殿下報道。關於你帶兵的本事,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馬上用到了。”
阿爾小將好奇的問道:“將軍,不知國內何事這麼著急,將老兵都帶回去?眼看我們就要準備向天竺國開戰了,這麼關鍵的時期,卻將老兵都調走,弄新兵上陣,末將怕前方戰事不利。”
若是其他人敢問話,巴農卡將軍早就一腳踢過去了。自從段興掌握軍權之後,在軍中,就隻有服從命令,不許有任何疑問。但眼前小將是巴農卡在南荒,如今是鎮東府地界,打仗這麼些年才挖掘出為數不多的好苗子,此人最擅練兵,無論什麼樣的新人,隻要到了其手上,不出半年,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士兵。
可以說,大理國這些年,能滅掉占城、蒲甘,並且將真臘國打的苟延饞殘,背後都有阿爾小將的影子,他總是能快速的將奴隸兵、新兵等打散、混編,然後用最快的速度使他們成軍,輸送到戰場第一線。
雖然他指揮戰爭的本事不盡如人意,但就這一手培養士兵的手段,已經在大理全軍當中打響了名號,若非不是因為沒有前線殺敵的功績,巴農卡早就將他升為將軍,獨領一軍了。
至於真臘國為何沒有被滅國,倒不是因為他們國力強勢,能維持現狀,最根本的原因是大理還沒有完全做好和天竺交戰的準備,而天竺也很默契的沒有趁勢吃掉真臘。
雙方就像提前做好了約定一樣,留著真臘國最後的一點領地,作為雙方的緩衝地帶,天竺國大、人多,國內還有佛教鎮壓氣運,佛寺高手眾多,大理想要吃下天竺,暫時還沒有那個實力。
而天竺國國內崇尚佛教,國人更多的是喜歡奇人異事,喜歡黃金飾物,喜歡念佛修身,國民們更是往往對那些沒有見過的東西更加感到好奇,而對於征討其他國家,擴張疆域這類事情,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完全就是一副自給自足、幸福快樂的樣子。
當然這也跟他們的交通不夠發達,經濟發展水平沒有到瓶頸也有關係。天竺國缺少大量的戰馬,且又不研究海上航行計劃,所以在運輸部隊能力上明顯的存在短板。而天竺國的國土麵積又是極大,部隊來回跑一圈就要幾個月,這也讓天竺國的國王失去了進一步擴張的欲望,部隊來回那麼久,占領不占領又有什麼意義?
這卻和大理國的情況完全相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