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普是最好的公益(2 / 3)

那麼,人與人之間為什麼還有那麼大的差別呢?這是由人類基因組的30億對堿基決定的,千分之五的不同放在30億的基數上,差異就可觀了。我們極其相似,又極其不同。解讀生命密碼,經曆了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1977年,人類解密完成的第一個物種是一種噬菌體,其基因組大小隻有5400個堿基,在當時看來猶如“天書”。從1990年到2003年,花費38億美元,在美、英、德、法、日、中六個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我們才第一次知道人類的所有基因密碼。

從門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起,到今天,算上人工合成的那些,化學元素總共不到120個。但有一點沒有爭議:由中國人發現的元素隻有兩個,一個是鋅,一個是砷,且主要是在古代煉丹時發現的。如今,華大基因提出了“生命周期表”,即對每一個已知的物種進行測序,得到它們的基因組,並尋找基因組之間的關聯,進一步挖掘隱藏在數據背後的生命規律,最終實現“數字化動植物”“數字化地球”的宏偉目標。這個計劃的意義不亞於元素周期表。

今天,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物種的基因組被解密?答案是沒有多少。截至本書成書之時,已經公開發表的動植物基因組僅500餘種(可參考本書附錄),即便加上正在開展的科研項目也不到1000種。跟地球上預計的至少870萬種物種相比,人類的探索之路才剛剛開始,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值得一提的是,在公開發表的500餘種動植物基因組中,中國主導的比例達到了33%,而美國的比例是25%。可以說,中國力量暫時略勝一籌。化學上缺的,我們正在生命科學上補回來。

值得驕傲的是,在全球已經測序完成的動植物裏,過半是由華大基因與合作夥伴共同完成的。因此,我們有完成生命周期表的充分信心。生命周期表的第一期測序對象是現存27目157科的哺乳綱,目前已有超過127科的物種被“科長”認領。這些“科長”將通過眾籌的方式,推動該科物種的基因組分析、解讀和知識傳播,從而使該科物種得到更多的了解和保護。繼哺乳綱動物之後,生命周期表的植物部分也即將開啟測序。

對各個物種基因組的逐一解碼,即是不斷填充生命周期表的過程。解讀生命密碼,離不開生命周期表這個宏偉計劃的持續落地,也離不開各界有識之士的積極參與。而之所以將我們的第一本書命名為《生命密碼》,既是因為我們對物種的了解得益於生命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也是為了引發更多人對生命本身的關注。

癡心於公益之路

無論是在J. P. 摩根健康大會這一國際舞台上,還是在ICG這樣頂級的國際會議上,抑或是在華大幼兒園的興趣課堂上,我常常跟不同的對象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思考以及科學本身帶給我的樂趣。在我看來,科普即公益。要做好公益,讓科普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采取實際行動,且刻不容緩。常懷公益之心,踐行不已,才能發揮科學之於民眾的最大價值。

華大基因為什麼這麼關心公益?因為華大基因作為生命科技領域的龍頭機構,一定要做對得起時代的事情。華大基因敢講情懷,堅持公益為先,這是華大基因在誕生之初便已定下的基調。如果你細細查看華大基因的曆史,你會發現它的公益基因,造福使命,也能從中預見它的未來。

以防治包蟲病為例。包蟲病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全球被忽略的17大疾病之一,它是由棘球絛蟲的幼蟲寄生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該病潛伏期較長,發現時往往已到晚期。這一疾病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目前,中國是包蟲病流行程度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包蟲病高發流行區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區的牧區或半農半牧區。

遠離包蟲病,預防是關鍵。為了做好包蟲病的早期篩查和診療工作,2017年8月,我和同事們一起,將用於包蟲病篩查和防治的100台“–86℃超低溫專業冷凍冰箱”送上高原。在這趟橫跨4000餘千米的旅程中,我們通過直播平台向觀眾們科普相關知識。

沒有真正走過青藏線的人,不會理解“眼睛上天堂,身體下地獄”的感受;不是真正熱愛生命科學的人,也不會懂得在海拔5000米之處、滂沱大雨中堅持做直播的快樂。

一路上,我和醫護人員、患者們的交流很多,既感動於醫護人員的付出,也為掙紮於病痛中的患者感到心酸。但我深信,如果能把藏區的包蟲病控製住,我們就有信心將全國的包蟲病控製住,並且協助一帶一路沿線和周邊國家將包蟲病控製住。

這也讓我回憶起2003年SARS(非典型肺炎)肆虐之時。在疫情高發期,華大基因用36個小時就測出了4株SARS病毒的序列,用96個小時做出了SARS病毒酶聯免疫試劑盒。對於剛剛加入華大基因才一年的我,那是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當時我心裏想的是:“如果在和平年代還能為國家做一點兒貢獻,恐怕也就是現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