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8 章(3 / 3)

老王爺雖然覺得有點兒遺憾,不過感於沈學士到底應下親事,也就大量的不計較了,笑嗬嗬的直接與沈學士論起了親家,讓當今的眉頭皺了又皺。

對這個次媳人選,房氏很滿意,準備的小定之禮也用了十分心思。她怕黛玉心中不平,連連向黛玉解釋:“縣主身份不同,現在又是在京中,比你那個時候東西貴重了些,你別你別計較,母親單有好東西給你。”

黛玉不在意的笑道:“我那裏的東西都用不完,怎麼還能再偏了母親的好東西。”

房氏聽了不由點頭,自己這個長媳可是帶著兩套全幅嫁妝進門的人,就這還不知道壓箱銀子是多少。次媳的嫁妝再多,還能壓過長媳去?

將這話給次子說起的時候,詢哥兒一點心思都沒放在自己即將定親之事上:“太太,不過是個小定,你想的那麼遠做什麼。我將來又不指望著媳婦的嫁妝過日子。”

“你到是天天在忙什麼,自己的親事居然都不上心?”房氏對一根筋的次子有些無語。

詢哥兒已經向著房氏行禮,一邊往外走一邊說:“我還有一篇文要做,要不今日睡得還要晚,到時太太又要抱怨。”

我這都是為了誰?!房氏默默收拾好自己想給次子看的小定禮,想著要不還是換成次一等的吧,反正給這麼好的東西,次子也不領情。

她是不知道,不光是她的次子如此,拿到了《五年秋闈彙編》的學子們,哪個不是和詢哥兒一樣的心思?看,多看,盡可能的多看。

這彙編出得好呀,皇子們簡直是學子們的知音呀,知道學子們缺的是什麼,這麼及時的出了彙編。這彙編增廣了學子們的見識,省去了他們四處收集資料的時間,這要是不多看,對不起皇子們的一片苦心呀。

沒錯,由著六九兩位皇子帶人編著的秋闈彙編率先麵世了。本來六皇子對自己參與編纂的彙編心裏還沒底,這才想著多印些《毓秀集注》。誰知道這彙編一出,比《毓秀集注》賣得更加火爆。

買的人不光集中在秀才身份的人,那些將要應童生試的,還有私塾裏的學子們,也恨不得人手一套——將來他們也想著能參加秋闈,早看不是早能獲益嗎?

六皇子完全不顧自己的皇子形象,親自跟著帳房一起拔拉著算盤珠子,然後再滿足的長歎一口氣,向跟著自己的長史吩咐一聲:“去問問新的印刷機做好了沒有,過不幾日四哥他們的彙編就要編成了,這機器跟不上可不行。”

長史也是滿臉放光:“不用爺吩咐,小的已經催了幾回了。不過還有一事也請爺想著,這印刷機做好了,還得招些熟手才行。”

六皇子終於找到了沈越壓迫別人的感覺:“這樣的事兒你就該去提醒大哥,要招什麼人,該怎麼甄別不讓別人的奸細混進來,都是大哥的事兒。”

長史就不再笑:“大皇子現在總不見來印書館,小的也不敢過府打擾。”所以還是您自己出麵和大皇子交涉吧。

六皇子也發覺自己已經好幾日沒見到大哥的麵了,不由問長史:“大哥忙什麼呢?”

長史看了帳房一眼,六皇子起身向著門外而去,殘冬未消,冷不丁來到室外,讓六皇子生生打了個寒戰,沒好氣的向長史道:“還不快說。”

長史四下看看無人,靠近六皇子的耳邊道:“已經有三四日了,聖人每日讓大皇子陪著批折子。”

六皇子眼神一縮,不過很快就了然一笑,大哥有個皇後娘親,還有一個得了父皇青眼的好兒子,這一天自己不是早就料到了嗎?這樣也好,隻要大哥還能如現在這樣,讓自己有事可做,而不是和前輩的閑散王爺一樣,每日在府裏混吃等死,自己也就知足了。

不光自己不用惦記著,別的兄弟們也都一樣可以放心。不過也有可能有人不肯放心,六皇子輕蔑的一笑,真以為都是皇子,就有一爭之力嗎?這皇子的娘跟娘,可是大有區別呢。

“你去找沈越吧,這事兒是他起的頭兒,大哥撒手了,他就得管起來。”六皇子又向長史指明了方向,回屋子去打自己的算盤。

沈越能往自己身上加擔子?他直接請五皇子接手這一攤子事兒,理由是五皇子既然在吏部視事,那對如何甄別人一定早有心得,招人這事兒,讓他管正合適。

六九兩位皇子快樂瘋了——他們的任務已經完成,而四、五兩皇子的十年彙編卻處於收尾階段,這個時候再讓五皇子招人,那不是給他百上加斤嗎?

五皇子哭的心思都有:“老六要算帳沒空,老九不是閑著呢嗎?怎麼不讓他去招人。”他不敢問更清閑的沈越,隻好把氣出在比自己小的九皇子身上。

沈越的理由十分充分:“九皇子雖然開了府,可連個正妃都沒有,哪兒知道怎麼分別人心險惡?”

五皇子怎麼想也想不出自己什麼地方得罪了沈越,讓他這樣折騰自己。好在他還知道找外援,直接把張義提溜過來,讓他跟著自己一起選人。

沈越並不如五皇子所想的那樣輕鬆。早在去年各地向京交稅銀的時候,陸續有地方官員把收上來的古籍善本,還有一些農書送到了翰林院,沈越現在就帶著人,要把這些書盡快分門別類的整理出來。

此事說易也易,說難也難。沈越是個不幹則已,幹什麼都想幹好的性子,他的心裏已經大致有了個框架,最先出的,就是幾種常用作物的種植手冊。

看著各地上交的農書,沈越隻覺得頭疼再頭疼,能想到《呂氏春秋.農》的,算是機靈人,知道把《氾勝之書》和《四民月令》送上來的,已經是親民官。其餘的不過是一些地方農令之類。

沈越隻好將全國按著自己前世的記憶,劃分成幾大區域,然後以谘文的形式,請地方官員把自己所在區域最常種植的作物分類報上來,還要附送幾位老莊稼把式一起地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