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湯對於故人的子弟照顧愛護得很好,他去造訪各位三公,不避寒暑。因此,張湯雖然掩飾得很深、心懷忌妒、斷獄不公平,然而卻博得了好聲譽。汲黯數次在漢武帝麵前質問責備張湯說:“你作為正卿,上不能褒揚先帝的功業,下不能抑製天下的邪心,使國家安定、百姓富裕,使監獄空虛,何必讓漢高祖的律令常常變更,而你也會因此沒有後代啊!”汲黯時常與張湯辯論,張湯常在律令條文和小節上苛求,汲黯伉直、站在道德製高點,卻不能駁倒張湯,他非常生氣地罵張湯說:“天下人都說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如此啊!如果像張湯這樣做,將會使天下人重足而立、側目而視了!”
這裏麵,汲黯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所謂的“刀筆吏”就是指那些出身低微、負責文書的小吏,因為古代記載文書是用竹簡,以筆記事,以刀來削誤,刀筆連用也有增減隨意的意思。後來也指那些懂得律令、斷案隨意的獄吏。而公卿是指地位尊貴的人,是國家的決策者,不應當由“刀筆吏”來擔任。所以,汲黯說“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
與汲黯同時代的“飛將軍”李廣,寧願自殺也不願麵對那些“刀筆吏”。《資治通鑒·漢紀十一》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廣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因迷失道路使得單於逃走而被追責,李廣對手下人說:“我與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次戰爭,如今有幸跟從大將軍出戰單於的軍隊,而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六十多歲,終究不能麵對刀筆之吏。”於是引刀自殺。可見,一代名將麵對那些刀筆之吏都沒有活下去的勇氣。這也說明,在當時,刀筆吏確實可恨。
那麼“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這句話到底正不正確呢?它有很深刻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是。從中國曆史上看,有一些出身刀筆吏的公卿,稱為賢相,比如漢代的蕭何、曹參。
在漢代,精通儒家經學或者出身刀筆吏的人都可以取得富貴,都可以做到公卿。但相對來說,精通儒家經學的人做到公卿的比例要比出身刀筆吏的高一些。
在三國的魏文帝時代也沿襲漢代做法,《資治通鑒·魏紀一》載,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詔說:“如今的上計和孝廉,也就相當於古代的貢士。如果限定年齡,然後再選用,年老的呂尚(薑太公,七十歲才遇到周文王)、年幼的太子晉(周靈王的太子,十五歲時叔向被他問倒,他與知識淵博的師曠談論,師曠稱他聰慧無比)就不能顯名於前世。現在命令各郡國所選之人,不要拘泥於老幼,儒生通曉經學的、吏員熟悉法令的,到了都要試用。有關部門要糾察那些做假的。”這說明,此時對於通曉經學的儒生和熟悉法令的刀筆吏還是能同等對待的。
張湯對於故人的子弟照顧愛護得很好,他去造訪各位三公,不避寒暑。因此,張湯雖然掩飾得很深、心懷忌妒、斷獄不公平,然而卻博得了好聲譽。汲黯數次在漢武帝麵前質問責備張湯說:“你作為正卿,上不能褒揚先帝的功業,下不能抑製天下的邪心,使國家安定、百姓富裕,使監獄空虛,何必讓漢高祖的律令常常變更,而你也會因此沒有後代啊!”汲黯時常與張湯辯論,張湯常在律令條文和小節上苛求,汲黯伉直、站在道德製高點,卻不能駁倒張湯,他非常生氣地罵張湯說:“天下人都說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如此啊!如果像張湯這樣做,將會使天下人重足而立、側目而視了!”
這裏麵,汲黯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所謂的“刀筆吏”就是指那些出身低微、負責文書的小吏,因為古代記載文書是用竹簡,以筆記事,以刀來削誤,刀筆連用也有增減隨意的意思。後來也指那些懂得律令、斷案隨意的獄吏。而公卿是指地位尊貴的人,是國家的決策者,不應當由“刀筆吏”來擔任。所以,汲黯說“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
與汲黯同時代的“飛將軍”李廣,寧願自殺也不願麵對那些“刀筆吏”。《資治通鑒·漢紀十一》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廣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因迷失道路使得單於逃走而被追責,李廣對手下人說:“我與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次戰爭,如今有幸跟從大將軍出戰單於的軍隊,而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李廣六十多歲,終究不能麵對刀筆之吏。”於是引刀自殺。可見,一代名將麵對那些刀筆之吏都沒有活下去的勇氣。這也說明,在當時,刀筆吏確實可恨。
那麼“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這句話到底正不正確呢?它有很深刻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是。從中國曆史上看,有一些出身刀筆吏的公卿,稱為賢相,比如漢代的蕭何、曹參。
在漢代,精通儒家經學或者出身刀筆吏的人都可以取得富貴,都可以做到公卿。但相對來說,精通儒家經學的人做到公卿的比例要比出身刀筆吏的高一些。
在三國的魏文帝時代也沿襲漢代做法,《資治通鑒·魏紀一》載,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詔說:“如今的上計和孝廉,也就相當於古代的貢士。如果限定年齡,然後再選用,年老的呂尚(薑太公,七十歲才遇到周文王)、年幼的太子晉(周靈王的太子,十五歲時叔向被他問倒,他與知識淵博的師曠談論,師曠稱他聰慧無比)就不能顯名於前世。現在命令各郡國所選之人,不要拘泥於老幼,儒生通曉經學的、吏員熟悉法令的,到了都要試用。有關部門要糾察那些做假的。”這說明,此時對於通曉經學的儒生和熟悉法令的刀筆吏還是能同等對待的。
然而這種局麵到了魏文帝的兒子魏明帝曹叡時就改變了,此時要求地方長官必須精通儒家的一種經典。《資治通鑒·魏紀三》載,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當時尚書琅邪人諸葛誕、中書郎南陽人鄧颺等結成朋黨,相互題名表揚,以散騎常侍夏侯玄等四人為“四聰”,諸葛誕等八人為“八達”。行司徒事(行使司徒職事)董昭上書魏明帝說:“大凡擁有天下的君主,無不尊崇淳樸忠信之士,痛恨虛偽不真之人,因為虛偽不真之人毀壞教化、擾亂治理、傷風敗俗。”並指出:“當今青少年不再以學問為本,專門以結交朋友為業;國士不以孝悌清修為首,而以趨炎附勢、能夠營利為先。他們結為群黨,互相恭維。”魏明帝認為說得好,並下詔說:“世上的樸質和浮華,隨著教化而改變。兵亂以來,儒家經學都廢絕了,年輕的後生進取之道不由儒家的典謨(指《尚書》的兩種文體,代指儒家經典)。難道是訓導不當使將要提拔進用的人不以品德彰顯嗎?從現在起,郎吏必須學通儒家的一種經典,才能任地方長官,博士要經過課試,選擇那些成績優秀的人馬上任用,那些浮華、不務正道的人都罷退!”於是免去諸葛誕、鄧颺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