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玉衣是中國漢代文物,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山嶽精英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泄,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
金絲縷玉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麵幕” “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到目前為止,全國共發現玉衣二十餘件,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綴玉人形
圖片所示是劉勝的那件玉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拚成,並用金絲加以編綴。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下腹部有肛門塞。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體型。
耗費無算
全衣耗用玉片、金絲巨多,做工十分精細。玉片成衣後排列整齊,對縫嚴密,表麵平整,顏色協調,著實令人驚歎,反映出玉師傑出的技藝和達官奢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