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傳統武術(1 / 2)

武術,中國傳統武術,是以中國為地域範圍、具有中國特色的,從始延衍流傳、如絲充滿、人人皆有的、以製止侵襲、停止戰鬥為導向的技術應用,是一門包含武術與武德的傳統學係,是帶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說文學武》

武術,是修習一門製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論武

一.武解決什麼問題?

以武止戈。不是以戈止武,也不是以武止武;武不能止武,戈也不能止武。

止戈為武。武,製止暴力。

二.武何時出現?

先有舞,後有武。武,舉戈而舞。威懾。

三.武的核心意義?

止為半步,一腿之距。

武通戊(wu,天幹的第五位。方位屬中央),居中。武居中,保半步之安。自立、自保、自安。

步,計量單位:周代以八尺為一步,秦代以六尺為一步。

尺,尺骨,人體前臂骨。

武之來源與作用

個人自保

原始社會:強弱爭鬥,一方動戈,繼而出現武。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而來。

武術,消停戰事的技術。

安國強民

國家、社群: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中華尚武第一人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關於武功

武功,在個人,是製止侵害,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功力;在國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武的比對認識

文,精神文明(的來源與過程);

武,物質文明(的來源與過程)。

文化,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化,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術文化,消停戰事技術應用上的滲透、導向。

關於習武

一. 強身健體:

武,首先是切切實實解決個人的人身安全問題、的技術。在這個“個人安全”的範疇內,強身健體隻是順帶的、必然的結果,而不是習武的主要目的。

二. 提升個人能力,實用:

而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身體顯然是由大腦控製的。身體控製不良,顯然是“腦子不良”。所以修習傳統武術,我們首先強調是修習我們頭腦的思維方式與能力,以及相應的應變能力;在此基礎上,以招式為表現方式的“武”,才具備目標性、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符合現代人所追求的“實用性”。

三. 以武入道:

更進一步,我們明白,我們的心性能控製我們的頭腦,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的“道”:個人修為。中國武術,是以武入道的,是最簡便易行、能夠輕鬆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的方式。

傳統“窮文富武”,對於上層階層的人士來說,“武術本領”絕不僅僅是一種“實用技術”,而是一種文化修養和社會背景的標誌。修習“武道”,簡便易行、精氣神完好、身體健康,對人思維和心理、行為,以及身體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價值,能夠輕鬆應對社會乃至人生過程中的萬般變化,柔潤矯美、精進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