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後,大陸與台灣不約而同禁止武俠小說,舊派武俠遂逐漸衰落。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大陸“解禁”時,新派武俠在香港已臻巔峰,且與時代潮流更為契合,舊派武俠在出版發行上已無可與之爭鋒。正是由於這種種原因,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從建國至今,一直處於蒙塵狀態,不惟讀者群體限於小眾,相關研究更近乎空白。
新星出版社2008年5月整理出版了《江湖奇俠傳》,算是使明珠重現之善舉。但從出版社的宣傳語以及媒體的相關評論來看,世人對《江湖奇俠傳》的認識尚處於膚表層次,且存在諸多誤讀與扭曲。主要有三:
其一為誤用台灣武俠小說評論家葉洪生對《江湖奇俠傳》的經典概括,即“此書是以湖南省平江、瀏陽兩縣居民爭地武鬥為經,以昆侖、崆峒兩派劍俠分頭參與助拳為緯,而帶出無數緊張熱鬧、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葉老是武俠小說研究界的巨擘,他的這段話,幾乎被所有介紹或評論此書的文章引用。然而,布局錯綜複雜、人物層出不窮的《江湖奇俠傳》,這段話不僅無法概括,而且還會給讀者造成錯覺。
對沒有讀過《江湖奇俠傳》的讀者而言,大多隻會注意到具體的“居民爭地”,而忽視抽象的“兩派劍俠”(小說精華部分)。而實際上,“居民爭地”隻是《江湖奇俠傳》的引子,遠遠談不上是“經”。
其二為誤把《江湖奇俠傳》宣傳為電影《投名狀》的原著小說。“刺馬”的版本很多,《江湖奇俠傳》雖然也插入了這一情節,但內容與《投名狀》完全不同,這也是需要澄清的。
新意所在
正如葉洪生所言,《江湖奇俠傳》“直承羅貫中《三遂平妖傳》及清初《濟公傳》之劍俠、神怪傳統;複再糅合清末若幹鄉野傳奇,於焉乃雜湊成一個飛劍、法寶加俠客、術士的‘江湖大拚盤’”。然而,此書所以能開創出成熟武俠小說的第一個光輝年代,除了“飛劍、法寶加俠客”外,其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其一,首開武林門戶之爭。《江湖奇俠傳》涉及人物眾多,但基本可劃分為昆侖派與崆峒派,通過這兩大陣營的矛盾推動整部小說的情節發展。這種門派鬥爭描寫對後世武俠,尤其是新派武俠的創作影響極大,金庸、古龍及梁羽生等人的作品都難脫其窠臼;
其二,不肖生的作品跳出了明清公案小說的套路,俠客不再是官府的附庸或清官招攬的義士,而具有了一定的獨立地位。在《江湖奇俠傳》中,且不論第一流的劍俠,就是稍微修煉些法術的人,都不屑於為官僚做事。隻有菜鳥級的俠客,如陸小青,在火燒紅蓮寺後做了巡撫的隨從。這種寫作方式使江湖成為相對獨立的個體,武俠小說也由此具備了獨立的品格。
缺憾
不肖生《江湖奇俠傳》一書,可謂文采斐然、布局宏偉,確屬千載佳作。但也存在民國舊派武俠的通病,即結構鬆散,寫到最後已是千頭萬緒,幾條主線——如楊天池骨肉團圓、胡舜華兄妹見麵——還不曾寫到就匆匆結尾,因此在結構上是存在缺陷的。
另外,《江湖奇俠傳》缺少高手間的“巔峰對決”,也令人十分遺憾。平江不肖生成功塑造了黃葉道人、金羅漢、紅雲老祖等個性鮮明的超一流劍仙,但始終不給他們正麵交鋒的機會,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資源浪費。而不肖生的後輩金庸,在塑造“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時,讓他們“華山論劍”,就顯得更為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