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一些觀點(2 / 2)

此外,關於梁羽生,想談談時運。1954年梁羽生發表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大約1985年左右封筆移民澳洲,而金庸1955年發表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一直到1972年以鹿鼎記封筆,在此期間一直是金庸笑傲群雄,既生金,何生梁?而1968至70年代末則是古龍的巔峰期,在此期間古龍佳作不斷,獨領風騷,而80年代初至90年代則憑空崛起了一個溫瑞安,嗬嗬,梁羽生那時有何感想?

(二)再談談後大師時代的所謂大師:溫瑞安、黃易。

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有點過,我的意思是比這句話輕一點,溫瑞安、黃易還談不上大師的級別,充其量是裘千仞的境界,勉強上得華山,論劍他們還不格。兩人的視野夠,但境界不行,有一定高度,但沒有相應深度,不夠深刻。

溫瑞安最早是搞文藝的,寫新詩,發雜文。他文筆很美,筆觸細膩,這點吸引了很多讀者,包括許多女讀者,刀叢裏的詩等作品可以當散文來讀。溫瑞安作品數目繁多,很多成係列,諸如四大名捕係列,神州奇俠係列,布衣神相係列,說英雄誰是英雄係列等等,整體來說瑣碎繁長。不過早期能在金古梁統治時代寫出四大名捕,神州奇俠,委實難得,堪稱奇葩,與後來的黃易可謂一時瑜亮。不過廟堂江湖為我輩所不喜,所以不多論。溫瑞安給人的感覺才華橫溢,卻沒有更上層樓,到後來作品簡直走火入魔,許多東西刻意規避前輩,誤入歧途,且越走越遠,學古龍卻畫虎不成反類犬。估計是因為進入創作瓶頸期的溫瑞安發現擺在他前麵的所有武俠正路、歧路、甚至反路(鹿鼎記)都被金古梁給封死了,隻能閉著眼一路走到黑了。所謂閉關十年,說英雄係列也沒能翻起多大波瀾,黯然收場。可歎可歎!

黃易跟溫瑞安一個檔次,裘千仞水準。先說一點,黃易這個筆名不好,不該有“黃”,如果古龍多少有些情-色的話,那黃易當之無愧的色-情了,可能是為了作品大賣,迎合市場的原因,當然也可能是真“性情中人”。黃易寫了許多上佳武俠作品,同時也涉獵了其他門類的小說。給我的感覺黃易是塊璞玉,卻沒有得到雕琢,不然絕對又一位大師。可以說黃易比溫瑞安更有才華,對武俠更有創新,更具備成為大師的條件,但同樣缺點也夠多,所以圉於一流高手而成不了絕頂高手。黃易的奇思妙想是很多的,最典型的一點是穿越。嗬嗬,近幾年穿越小說,穿越電視劇鋪天蓋地,其鼻祖就是黃易,90年代黃易構寫了尋秦記這一巨著,融曆史,傳奇,奇幻,情-色於一爐,穿插曆史與真實之間,作者對曆史,學術流派,戰爭史詩涉獵很深。該書絕對經典,特別是最後看到作者虛構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原因及主角義子就是項羽,一時驚為天人,擊節而歎!第二點則是關於武道與天道的探討,破碎虛空,翻雲覆雨都值得研讀,我最喜歡魔師龐斑,說粗俗點,真他媽有範兒。當然黃易缺點也很明顯,第一想象力太豐富,情節鋪的太大太雜亂,不夠精煉,這一點大唐雙龍傳尤為突出,太冗長,反而沒有推進感。第二,人物表陳、對白太二了,很爛很惡心,這方麵比之金古梁差距不小,連許多其他武俠作家也不如。

(三)對五大家的總述

讀金庸像在看電視劇,跌宕反複,紛繁精彩;讀古龍像看電影,短小精煉,情節緊湊,讀梁羽生像聽評書,平白無波,慢慢講述;讀溫瑞安像看漫畫,隻能粗線條勾勒,雖精致卻失之連貫與血肉;讀黃易像聽郭德綱和周立波同台競技,雖經常妙語連珠,引人入勝,但有時也太過低俗(郭)和冗長、不知所雲(周)。

最後華山論劍:金庸深諳中庸,博大精深,登峰造極,是為中神通;古龍驚采絕豔,固執偏激,劍走偏鋒,視世俗為糞土,深得東邪精髓;梁羽生俠之長者,擔當家國大義,與第三次華山聚首郭靖相似,是為北俠;溫瑞安是南來的馬來西亞人,任俠風流,在中國成就一番作為,最後大作說英雄誰是英雄可見其抱負,可謂南雄;黃易也是學究天人,奈何“色”之一字戒之不得,以致流毒不淺,摧殘了不少單純青少年身心健康,可曰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