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次浪潮
上海評論家曹正文先生將港台新武俠小說劃分為三個時代,即金庸梁羽生時代、古龍時代和溫瑞安時代。
在下看書一向慢而且細,不僅看前言後語,而且還詳細研究書前或書後小字印出的相關出版信息(假如有的話),如字數、印刷本數、出版日期等。看得多了,漸漸覺出國內武俠出版,先後有過三次浪潮,正與曹先生所說的三個時代若合符節,暗相呼應。
第一次是在83年到86年之間,金庸和梁羽生的小說如潮水般地湧進國內,到反精神汙染時方才平抑下來(奇怪的是,這時候所能見到的武俠評論,也都隻把金梁二人並稱為武俠兩大宗師〕;第二次是在88年到89年,仿佛天上突然掉下個古龍,一夜間滿地都是古龍小說;第三次是從92年開始,溫瑞安的超新武俠小說大行其道,幾至泛濫成災。
在下始終想不通武俠出版的這三次浪潮究竟與曹正文的論斷有何關係。曹先生的論斷是在89年作出的,其時還未到第三次浪潮。或許第三浪潮根本就是由他的這一論斷引發的?
到了94年,在武俠小說出版上又出現了一個新動向,幾套精心設計、具有正式版權的專集叢書紛紛出籠,如葉洪生主編、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台灣武俠小說九大門派”,胡正群主編、學林出版社出版的“港台武俠精品大展”,以及三聯書店的“金庸全集”。葉、胡二人都是台灣最著名的武俠評論家,他們所編的集子自然都有一定的權威性,對國內讀者的導向作用很強。隻是在名目上,葉先生為了江湖味而硬湊出來的那些“門派”,實在有些牽強。
(二)、偷梁換柱
武俠小說作家太多,除了象在下這樣的鐵杆武俠迷,一般人能記得的武俠作家名隻怕不超過十個。於是為了增加銷路,便有許多出版社在出版不太出名的作家的小說時(當然,沒有正式版權)將作者改名換姓,魚目混珠。高潮時坊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金庸著”、“梁羽生著”以及後來的“古龍著”都是冒牌貨。
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共隻有十五部,自從85年“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用書名首字串起來的對聯在國內報章上廣泛披露後,對武俠迷來說區分真假金庸便再不成問題。這時出版商們大概也覺得應當有所收斂,便漸漸少了“金庸著”;可是隨後就出現了“全庸著”,利用筆劃的近似,既不侵犯金庸的權利,又能糊弄粗心的外行,漸漸形成了一股風潮,席卷整個武俠出版界。幾年下來風氣所及,“金唐著”、“吉龍著”、“巨龍生著”之類層出不窮,武俠迷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去年曾偶然注意到一本“金庸新著”,“金”字與“庸”字、“庸”字與“新”字之間距離相等,“著“字隔開了些,本也不以為怪,可是後來仔細一想,不禁拍案叫絕。一般人看到這四個字,自然會認為這是“金庸”的“新著”;可是日後萬一金庸自己或別的什麼人上門理論,出版社完全可以說:“我這是‘金庸新’的著作,作者名是‘金庸新’,礙您金庸什麼事了?”悟通了這一點後,益發注意這類“新著”,果見越來越多的“XX新著”把“著”字隔了開來,不由讚歎:中國的聰明人,太多了!
依此類推,“XX巨著”、“XX力作”之類,都可作同樣的文章。
記得曾看過一部85年出版的《飄香劍雨》,上題“金庸著”,其實這是古龍的早期作品中寫得還算不錯的一部,隻是當時還在第一次浪潮,國人尚不知“古龍”為何物,出版商套上金庸的名字情有可原。
但就在前年,有一次在書攤上看到一部《菊花的刺》,標題下赫然竟是“全庸著”,不禁失笑:什麼嘛,太老外了!這明明是古龍遺著,就在封麵上實打實大書“古龍遺著”四字多好,多吸引人,偏要學人弄這麼一個又土又老早已失效的“全庸著”,十足十二百五一個。可見中國還是有蠢人的。不過說實話,《菊花的刺》一點也不好看。
(199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