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原 小勝靠智 大勝靠德
——專訪商丘賽格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愛群
走進王愛群的辦公室,一幅“誠信為德之根本,做事講誠信,放寬胸懷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的字畫首先映入眼簾,也讓記者看到了這位16歲就離家創業的商人身上一種令人折服的寶貴品行——誠信。
追夢少年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這股春風也吹暖了當時才16歲的少年王愛群的心。1982年,他說服家人,第一次離開家鄉,跟隨打工的隊伍擠進了北行的列車,奔向遙遠的北方之都哈爾濱,從此走上了一條獨立謀生的艱辛之路。
說起16歲就離家打工的往事,王愛群坦言已記不得當時所受的苦,隻記得哈爾濱很冷,冷得讓人不想出門。同時,想家的心也在考驗著他的意誌和決心。每當這時,他就用看過的一些電影來激勵自己: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再說,自己離家時還曾對弟弟們“口出狂言”:等哥在外麵混好了,就接你們過去。這位16歲的少年告訴自己:為了說話算數,不管有多苦,都要忍耐、克服、堅持!
就這樣,王愛群的打工生涯在哈爾濱正式開始,這一幹就是四年。當初,由於年紀小,加上沒有什麼過硬的技術,他的工作也就是給別人打打下手,或在家具上刮刮膩子,收入隻能勉強維持自己的一日三餐,根本餘不下什麼錢寄給家裏。這個結果當然不是這個追夢少年的理想,他堅信“有誌者事竟成”,自己一定要學好木工,為將來自己辦廠做準備。樹立了這樣遠大的理想和目標,他在工作中更用心了,自己沒活的時候,他也會站在旁邊仔細觀察,學習別人的技術。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王愛群終於掌握了做家具的基本技術,並靠著聰明肯幹的勁頭,開始能獨自擔當一些大活了。
可以說,四年的打工生涯,不僅讓王愛群掌握了許多實用技術,增長了許多社會經驗,更讓他堅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我要辦一家屬於自己的廠。
挺進中原
1986年,經過深入調查後,王愛群把他創業的第一站選在了中原大地——河南鄭州。據王愛群說,當時到河南創業的人還不是很多,但他卻認為那裏是一片創業的熱土。在他眼裏,河南有廣闊的土地和發展空間,加上河南人的質樸、正直,這些都是吸引他來河南創業的原因。
但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年輕人來講,辦廠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於上青天”的大事,比起自己打工的生活,這裏麵蘊藏的壓力多大是不難想象的:資金、工人、銷售,樣樣都要操心。再說,初來乍到,人地兩生,業務很難開展。當時,為了攬到生意,不管刮風下雨,王愛群都是自己滿大街給客戶送貨,聽取客戶的意見。如果客戶對家具不滿意,他會按照客戶的意見重新返工,返工費一文不收。那段時間雖然很累很苦,但也就在那個時候,王愛群熟悉了鄭州,同時也贏得了客戶,完成了自己“資金的原始積累”——第一年就賺到了三萬元。
摸著這厚厚實實的三萬元,讓王愛群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我可以做得更強、更大。1987年,懷揣著三萬元的現金,王愛群把在鄭州的小廠搬到了焦作,廠的規模當然也隨之一下擴大:工人由原來的十幾個增加到幾十個,家具也由原來的“默默無名”到有了自己的品牌。
說到做生意的秘訣,王愛群說,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會講一些大道理。但他深知一條: “做生意和做人一樣,靠的是誠信,有了誠信,生意才會做大,才會長久。”正是本著“誠信”二字,王愛群的家具生意不斷發展壯大,企業辦得紅紅火火,並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3年、2004年,他的家具事業達到了輝煌,每年都有幾千萬元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