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新潮 從百年和豐,到創意未來(1 / 3)

且聽新潮 從百年和豐,到創意未來

如果說,寧波文明史的大部分與海相關的話,那麼甬江就是一條與海血脈相通的臍帶,隨著潮湧潮落,多少文明由此澎湃而入,又有多少寧波特質的文明由此走向更為寬廣的平台。數千年以來,甬江記錄著這個城市多少文明變遷的故事。

百年之前,中國曆史進入了劇烈的近代化變革時期。從現在反觀這場深刻的變革,諸多重大事件都與從這條江畔出發的人有關。而曾經,江岸邊的這片土地,也因西方文明的融入,升騰著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關於工業強國的夢想。

百年之後,往事沉寂。江東北路317號,甬江東岸,隻剩下橘紅色的小洋樓、斑駁的老廠房等一些淬合著中西文化標記的建築,依然靜靜矗立。一個以紗廠為代表的傳統工業的時代,正逐漸淡出。這一片曾經喧響著百年繁華的土地,翹首期待著一場傳奇的蛻變。

而這一天,終於來到。2011年10月20日,和豐創意廣場揭開神秘麵紗。由寧波市委、市政府主導,由國有資本全新打造的大規模、高水平工業設計與創意產業集聚區正式開園。這五幢都市高端寫字樓群在寧波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幾座風華超群的高樓,而是一艘艘駛向未來的產業巨艦,它們將開啟城市一個波瀾壯闊的新時代。

這樣的憧憬和激動是由衷的。科技部已正式認定和豐創意廣場為“國家現代服務業創意設計產業化基地”,這在全國尚屬首家;經財政部審核,和豐創意廣場被命名為“2011年度國家服務業集聚功能區”重點項目,並獲補助800萬元;在廣場開園典禮上,浙江省副省長毛光烈還親自授予和豐創意廣場“浙江省現代服務業基地”牌匾。

在甬江岸邊,我們遇見了城市文脈一種嶄新的延續。

·紗廠:百年工業往事,並不如煙

關於這片土地,我們要從兩幢現在保存完好的老建築講起。這是和豐紗廠跨越了百年的兩幢靈魂式建築,如果說“和豐”是寧波這一城市工業文化的符號,那麼這兩幢樓就是最切切實實的承載物。在豐庭樓與和庭樓之間,這幢漂亮的兩層外廊式歐式風格的建築,原來是紗廠的辦公樓,原來稱為和豐小洋樓,1905年建成。上部為磚木結構,四坡頂,均麵闊三開間,建築麵積為370平方米。整幢房子由青磚和紅磚砌合而成,外牆紅灰相間,色彩奇豔。前有圍廊,外廊地麵都鋪設了考究的彩色地磚。每兩個廊柱間是漂亮的拱券頂,柱頭為愛奧尼柱與科林斯混合式,渦卷紋的裝飾隨處可見。進入房內,可以看到西化的裝飾,房間、廊前頂上均飾石膏吊頂與石膏線腳;西側次間有樓梯,車木扶手;地麵長條地板保存完好,走在上麵,腳步敲打的回響沉著而清亮。然後是江邊枕濤而立的那幢長形二層樓房,也是歐式風格,原來是紗廠車間的一部分,現存建築分辦公樓和成品車間兩部分。辦公樓位於整幢房子北首,兩層,磚木結構,人字坡頂,拱形的雙開窗和觀音兜山牆;外牆均為實疊牆,紅磚鑲嵌其間為裝飾線。成品車間屋身較高,山牆飾觀音兜,東側牆外有樓梯可上二樓;原成品車間樓下為軋花、清花、筒紗等一、二道並粗工序車間,樓上為三道粗紗、搖紗、細紗、打包工序車間。一整排廠房有26間之多,建築麵積為3240平方米。

麵對它們,人們會禁不住遙想,當這樣一種西洋格局與中國元素相融合的嶄新氣象、華美風格呈現在世人麵前的時候,在當時會引起多少轟動?它彰顯著的絢美變革姿態,寫入了多少人的心裏?激起了多少人搏擊與出征的夢想?它的主人,每天應該是踏著怎樣自信的步伐走進這座城市新的地標?

它最初的創辦者名叫戴瑞卿,他是一位深受洋務運動影響,心懷變革之夢的民族資本家。據《寧波市誌》記載,他最早在李鴻章幕僚嚴信厚的手下辦事,參與開辦了浙江省最早的一家紗廠——通久源紡紗織布局。1904年,因與嚴家發生一些經濟上的衝突,退出通久源另起爐灶。在寧波招商局總辦顧元琛的大力支持下,招集463戶股東,集資銀元60萬元,建成“和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和豐紗廠)。廠址就選在今天這個地方,當時稱為江東冰廠跟。原廠基麵積有80多畝,建築麵積12630平方米,其中車間占5684平方米,紗錠為11200枚。1907年年初,粗大的煙囪和兩層的紅磚廠房落成,機器設備亦陸續安裝,花了7000元聘請來的日本技師也同時到廠。是年3月6日,正式試車投產。

現在,這些建築已經成為一道承載曆史記憶的風景。和豐紗廠的煙囪是寧波著名的“三支半煙囪”中的一支(有人曾用寧波有“三支半煙囪”來形容新中國成立前寧波工廠規模小得可憐。其中和豐紗廠、太豐麵粉廠、永耀電力公司各占一支,由於通利源榨油廠長期開工不足,一年之中約有半年煙囪不冒煙,故隻能算半支),從小洋樓到成品車間一百多米的距離中間,有舊時留下的小鐵軌,一直貫連到江邊碼頭。踱步其間,仿佛置身於百年前繁忙的情景,人們正將車間裏的貨物打包運到火車上,管理人員正一一清點貨箱,碼頭上輪船已經鳴笛,即將起航。而今,曾經默視駐觀的建築,如同我一樣,隻是在這深碧的蒼穹下,皎潔的月光中,靜靜懷想,這是一個何等靜美的天地!

在這繁忙的路上,曾經奔跑過一個職業型的總經理,一位勵精圖治、曾經力挽和豐紗廠於崩潰邊緣的企業家,俞佐宸(王寬誠當年也在和豐工作,是俞佐宸的徒弟)。二戰前夕,我國民族工業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漩渦,加上連年內戰,農村經濟破產,工商百業受到嚴重摧殘。1931年,由於洋紗的傾銷,統稅和營業稅負擔的加重,造成花貴紗賤;和豐紗廠生產棉紗,每件要虧本30元,至1932年上半年,虧蝕44萬元,致使大部分股東漸漸失去經營信心。1933年8月,董事會在上海開會,決定對和豐紗廠宣告清理。其時,該廠負債額為80萬元,而工廠價值卻還有100多萬元。股東們的心裏隻想分光拆台早點了事。而此時,和豐紗廠監察人俞佐宸出來堅決反對:和豐的資力尚是雄厚,為什麼要輕易宣告清理?而且,造成虧蝕原因既有外在大環境,也有內部經營管理腐敗所致,關鍵在自立自強。況且,和豐紗廠是寧波重要的地方工業,關係千家萬戶的生計,即使麵臨困難,也應該竭力支撐才是。一番推心置腹,包含民族大義的話,打動了所有股東。於是俞佐宸臨危受命,被推選為和豐紗廠總經理。俞佐宸一麵將紗廠資本總額減為90萬元,分作6千股,降低紗廠的負債數;一麵將紗廠作價80萬元押給中國墾業銀行寧波分行,貸得200萬元,作為流動資金。經過一係列的努力,紗廠終於維持了下來。至1936年下半年,形勢開始好轉。1937年3月,和豐向上海大隆機器廠添購細紗車七部,增加紗錠2800枚,使該廠的紗錠總數達到26000枚,達到該廠曆史上紗錠總數的最高峰。

二戰爆發後,為防範日本飛機的轟炸,1938年和豐紗廠打出外國旗號,在廠門上懸掛“美商美東洋行經辦寧波和豐紗廠”的牌子,廠門的頂上扯起美國星條旗,並把該廠的後棧房借給法國天主堂,作為“第四難民所”,掛上法國國旗。1941年2月2日晨,和豐紗廠引擎車間失火,工廠全部焚毀。1941年4月19日,日寇在鎮海登陸,寧波淪陷;俞佐宸轉道香港,前往重慶。抗戰勝利後,俞左宸回到寧波。1946年5月,停辦了五年的和豐紗廠,在廢墟上重新開工生產。

1953年,俞佐宸參加了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會員代表大會。之後,在上海邀集企業主要負責人,商議提出公私合營;和豐紗廠從此走向新生,成為國有企業。到1980年,和豐紗廠的紗錠,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000枚增至42000枚。到1982年,和豐紗廠增至72000枚紗錠,並擁有672台闊幅布機。1998年5月,寧波市整個紡織行業進行了大規模重組,40多家市屬國有紡織企業重新洗牌,成立了寧波維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現在的維科已經成為中國企業500強。

維科已經搬遷,而這一片土地,依然是許多老寧波不能割舍、魂牽夢繞的地方;他們怎能忘記在這裏生活、奮鬥的日子,在這裏感受到的那個時代的光榮。有女工回憶:“和豐紗廠工資高,福利好,外麵的人隻為進不去而苦惱。”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能進和豐紗廠是件極為榮耀的事。紗廠實行的是“三班倒”;一人得管24台機器,上班時間就是不停地在兩排機器間來回穿梭,一個班要走六七十裏路。紗廠經常組織義務勞動,每次勞動,每個人就能分得一副紗手套。那時候,紗手套很吃香,很多女工把這些手套一副一副地攢著,攢多了,就把手套拆了,然後把拆下的紗線放在鋁鍋裏,倒上染色粉煮一煮,曬幹後就可以給孩子織一件線紗衣服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紗廠擴建,工人越來越多,廠裏陸續建起網球場、排球場、兩層樓的大食堂、三層樓的浴室,還有18幢嶄新的職工住宅。一個紡織廠有這麼多職工宿舍,在當時的寧波幾乎沒有第二家。就在那個階段進廠的年輕工人,第一次進企業都會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心情:“那根本不像一個工廠,更像是一個小社會,托兒所、幼兒園、醫療室、浴室……什麼都有。”

在時任和豐紗廠副廠長鄒乾強的記憶裏,滿是從一個百年老廠,走向國營大企業艱難創建的情景。“當時,全廠職工、幹部都有一個心願——要把新中國成立前失火燒毀的車間重新建立起來!”鄒乾強說,和豐精神可以用四個字概括——艱苦創業。當時和豐提出了“振奮精神,艱苦創業,奮戰三年,力爭和豐老廠換新貌”,多少工人為實現這一目標,嘔心瀝血,用老工人的話說:“我們千盼萬盼,就是想老和豐火燒場地有翻身的日子。”當時,爭取到擴建項目絕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要常往市基建辦、紡織局等相關部門跑,還得趕赴杭州省輕工業廳、省設計院和北京紡織工業部等有關部門作彙報。他說,現在辦項目有一站式服務,當時是得一個個部門一次次彙報敲章。鄒乾強統計,整個擴建項目,他們在相關部門一共蓋了90多個章。最終,和豐人的努力沒有白費。從艱難的場地清理、居民拆遷開始,到設計施工等,十年間,和豐翻建了南紡危房,改建了北紡車間,新建了東紡車間,到1989年落成,形成了擁有8萬8千枚紗錠,698台織機的曆史最大規模。和豐紗廠儼然成為一個時代的光榮和夢想的代表——與江東北路一帶崛起的那些曾經標誌著優越性的國營大廠一起,沉澱下一種老工業時代獨特的氣質。一位老人這樣感慨,那時候每次進城,看城市的風景從公共汽車的窗玻璃外慢慢閃過,印象最深的除了擁擠的街道、冷飲店的冰淇淋和百貨商店絢麗的霓虹和櫥窗之外,就是工廠高大的煙囪,在城市的上空驕傲地冒著煙。而由和豐工人陳雪帆作詞、凡音作曲的《和豐紡織廠廠歌》,最能顯現這種自豪:“東海之濱,甬江之畔,金梭歡唱,銀錠飛旋,我們和豐紡織廠花盛開,陽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