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情 味 雲中誰寄錦書來
又是歲末,聖誕老人駕著雪橇沒走多遠,陽曆新年的腳步近了,而農曆春節,也已在不遠處整裝待發。臨近年關,時間和節日都是如此的緊鑼密鼓。
手機塞滿祝福的短信,已經好多年了,沒有收到過手寫的賀卡。這年頭,誰還會耐下心來一筆一畫地寫字,再一條街一條街地尋找郵箱把祝福投遞?這年頭,找一隻寄信的郵箱,要比找一隻扔果皮的垃圾箱難多了。
而很多年前,我和朋友嫩嫩約定:不管多忙,不管身在何處,不管你是富翁或是乞丐,都必須寫信保持聯絡。
頭兩年,我們兢兢業業履行著諾言,因為我喜歡寫信。
林語堂先生在《中國人》一書裏,把文學和藝術大致分為:詩歌、戲劇、小說、散文、書法、繪畫、建築等幾類,唯獨沒有書信。這讓我頗為惆悵,或許書信這種小體裁難登大雅之堂罷。可是,一個人的性情和思想,在信中方能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因為他麵對的讀者隻是他的朋友或者親人,所以大可不必遮遮掩掩,自由浪漫,不拘一格。所以在一些名人的文集裏,寫得最好的不一定是他的得獎論文,或是被條條框框束縛過多的洋洋大作,而是他的隨筆和幾乎全部的書信。
古人做事相當講究,他們的東西,哪怕僅是一隻淘米籮,小巧精致,也有其藝術性在裏麵。至於風雅之人做事,比如飲茶、做詩、作畫,那講究就更多。古人正是對細節的追求,才體現了他們從容、優雅的生活質量。
古人寫信也頗有講究。他們用固定的筆墨,用同一產地的紙張,比如王羲之慣用鼠須筆,薛濤慣用自製的十色小箋,後人就把這種箋紙稱做薛濤箋。有生性高雅的文人學士寫信,還得在旁邊焚上一爐香,正襟危坐,而後才從容落筆。真是高雅,也真是藝術。現在當然不可能有那麼多講究,因為流行簡約主義。除非是給情人寫信,否則你不會巴巴地跑遍好幾條街,就為買那種紙上帶心的能體現你愛情理念的信紙。
現在能坐下來寫信的人已不多,因為有了手機,有了Email,有誰還會耐下性子去重複那種古典而又溫吞的美?可是我和嫩嫩仍然迷戀著寫信,迷戀著書信帶給我們的“見信如晤”的浪漫。因為電話打過,不到一天便會忘記,Email發過,等不了幾分鍾盡可以全部清除。而隻有信,才可以保持那一份曆久彌新的美。
讀書時,最快樂的莫過於收到朋友的來信。一個人坐在窗邊,讀著信,讀著人。為了一封信,可以快樂一上午,一整天。我們在信中訴說彼此的故事、經曆,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文筆和才情,這些都不是電話所能達到和替代的。
翻閱過去的舊信件,等於翻開一本過往歲月的小冊子,裏麵記載了許許多多,都是過往歲月的沉積,是已經消逝卻永遠鮮活在心裏的日子的見證。讀他們的信,就是讀他們的寂寞和憂愁,讀他們的思想和靈魂。這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美。
但往往有許多美,盡管超越了現實,卻無法乞求永遠。我和嫩嫩終於在生活麵前敗下陣來,不寫信了,改用手機聯絡。生活的匆忙,沒時間為“書信藝術”的消失而歎息。
直到昨天,忽然收到嫩嫩從寧波寄來的信,信中字體依然與他的發型一樣飄忽零亂,卻讓我溫暖無比。一個字一個字念著,一個字一個字數著,整整有589個漢字,而他在讀書時寫過最長的作文是511個漢字,太不容易了。
我覺得,這是我2008年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