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鄉 味 中國電影的先驅——張石川
成 就
當李安在奧斯卡捧起金像獎的那一刻,也許他應該感謝一個人——張石川。
1928年,張石川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武俠巨片《火燒紅蓮寺》,一上映,即萬人空巷。當時的報紙用“爭先恐後”、“譽滿東方”、“人人歡迎”等譽詞來稱頌這部影片。張石川就此開創了一個武俠時代,從《火燒紅蓮寺》起,武俠成為了中國電影的常用兵器,也讓武俠片成為走出國門、能夠與世界對話的標誌性類型片。
如果沒有張石川的《火燒紅蓮寺》,說不定也不會有日後李安的《臥虎藏龍》,奧斯卡金像獎也就沒李安什麼事了。
一說到電影,我們往往首先想到張藝謀、李安、馮小剛等現代導演,因為他們就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但要追根溯源,卻無論如何避不開張石川這個名字。就像提及武當派,不得不提及張三豐一樣。
張石川,寧波北侖霞浦人,是中國電影的先驅,中國第一代導演的標誌性人物。
讓我們看看張石川所創造的“中國電影史第一”,這是個非常輝煌的排列。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
中國第一部武俠大片《火燒紅蓮寺》;
中國第一部喜劇片《擲果緣》;
中國第一部反帝片《黑籍冤魂》;
中國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
中國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
以上影片的導演都是張石川。
人生輝煌到這個地步,也足以無憾了,足以含笑九泉。
民國初年,中國電影事業剛剛起步,就像一幅長長的畫卷,剛剛隆重地鋪展開來,攤在桌麵上,所有純淨的空白,等著才情澎湃的藝術家們去描繪、去填補。
張石川橫空出世,用他磅礴的才氣,天馬行空的想象,在這幅嶄新的畫軸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開山筆鋒。
他所導演的電影,幾乎每一部都叫好賣座,每一部都有藝術及技術上的創新,每一部都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在他影片裏擔當過角色的演員,後來都成了名噪一時的大腕。
因此歸納起來說,他所導演的影片,注重故事性,注重商業性,注重創新,捧紅了大批藝人。
這就是張石川的導演風格。
風 格
張石川的導演風格,為後世許多名家大導所推崇效仿。
第一,他所拍影片注重故事性。
《難夫難妻》就是最好的說明。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個有關買賣婚姻的故事,影片從乾家托媒說親開始,經過媒婆的花言巧語,坤家最終同意把女兒下嫁。最後,乾坤兩家擇吉日成親,大喜之日,一對素不相識的少年男女,像傀儡一樣,被人擺布著送入洞房,過起了他們“難夫難妻”的艱難生活。
影片諷刺中不失幽默,把男方用乾代替,女方用坤代替。影片緊緊圍繞“結親”一事展開,構成了一個頗為完整的、饒有趣味的故事。因為有故事性,通俗易懂,很快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這部影片後來也被譽為中國現代影片的開山之作。
不獨《難夫難妻》,張石川的大多數影片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鮮明,一開頭就讓人欲罷不能。
這一點就像好多讀者所鍾愛的金庸先生的小說。金庸小說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這也是金庸小說的魅力之一。
張石川電影的故事性,做得和金庸小說一樣精彩,非得讓人看到最後結尾,才算甘休。
第二,張石川電影注重商業性。
也就是說,他注重票房價值,沒票房價值的他不拍。所以他拍出的影片基本都很賣座。一個片子能賣座,就是導演功力的最好證明。
比如他拍了《火燒紅蓮寺》後,觀眾追捧如潮,一時萬人空巷,爭睹陸小青怒鬥紅蓮寺惡僧的情景。
張石川覺察到了其中商機,再接再厲,三年內一口氣連拍了十八部《火燒紅蓮寺》。注意,這都是有獨立故事情節的電影,而非連續劇。能把一部同名電影拍上十八部而不重複,可見張石川的才情。連看十八部同名電影,而觀眾不膩味反感,依然好評如潮、追附如故,可見影片的票房號召力。這十八部影片想必都是賣錢的,因為誰都不願意把本錢投放在虧損的買賣上。
這個“十八部”所包含的意義,隻有後來的香港影片《黃飛鴻》係列能趕得上。但是於火爆程度來講,黃飛鴻依然不及紅蓮寺。並且,十八部紅蓮寺隻由張石川一人獨力執導,而黃飛鴻係列的導演眾多,難以一一列舉,其中由徐克導演、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拍得最好,那也不過六部而已,遠遠趕不上張石川的十八部。
第三,張石川電影注重創新。
前文所提到的“第一係列”,就是張石川電影敢於創新的最有力解釋。假設沒有創新精神,張石川在中國電影史上不可能留下那麼多的第一。
很多人敢於創新,但很多人都創新失敗,他們把失敗歸罪於運氣不好,隻能飲恨。張石川則很幸運,每一次創新都成功了。其實這不止幸運,還得歸功於他的才華及功力。沒有澎湃的才氣做底,幸運隻能光顧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