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鄉 味 遍插地香(1 / 1)

卷二 鄉 味 遍插地香

2008年8月30日晚,星期六,我正從北侖趕赴鄉下。乍進郭巨城,但見家家戶戶門口都焚香點燭,夜色裏,連綿搖曳的燭光,星羅密布的香火,一直持續到目力所及的盡頭,氤氳出有神天降的氛圍。如此隆重,這日子定不平凡。

郭巨本是百年老城,街道狹小,如今道路兩邊都點紅燭、插佛香,恍惚間似步入了麗江古城,放眼處盡是紅豔豔的浪漫。漫山遍野,仿佛都是漢唐文明傳下來的江山。

回到家,庭院已灑掃幹淨,稻場地中擺下小桌,上供幾碟果品,燃紅燭一副、佛香數炷。問之,方知今日便是農曆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生辰。沿用公元紀年久了,乃不知今夕何夕。

祭拜後,全家出動,皆恭敬地手持佛香,沿房腳屋後,一路插下來,或插於南瓜上,或插於冬瓜上,或插於西瓜上,或插於泥地中,或插於縫隙中,務必見縫插針。似乎給這個家布下了一道法力無邊的防線,任何妖魔鬼怪都休想進來。

插完香,集體回到祭桌前,重新作了祈禱,然後燒金箔,將一片孝心獻於菩薩。母親最後代表全家作總結報告,再次向菩薩彙報思想、說明心願。儀式完畢,我點了幾炷香,又走到屋外,補插那些被風吹熄的佛香。如果防線有了缺口,讓妖怪乘虛而入,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佛經裏說地藏王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令一切眾生,究竟證得佛道的三德秘藏,因名地藏。以喻菩薩功德。地藏王菩薩發願說: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可見菩薩發願度盡眾生的慈悲。正因地藏王菩薩能令一切眾生畢竟成佛,故釋尊在入天前,將此娑婆世界、苦惱眾生的前途,囑托地藏王菩薩照顧。

唐代有新羅國(即今朝鮮)王子,名金喬覺,二十歲出家,法名地藏比丘。於唐貞觀四年,攜其愛犬“善聽”,航海來中國參學,到九華山,棲止山中,至唐開元二十六年七月三十日涅槃,世壽九十九。世人都認為地藏比丘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因此把每年的七月三十作為地藏王菩薩的誕辰,而隆重紀念。九華山也因此成為了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據北侖地方誌記載,相傳在幾十年前,農曆七月份是個熱鬧的月份。七月初七“乞巧節”,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心靈手巧的特長,同時乞求愛情美滿婚姻幸福。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鬼節”,佛教稱“盂蘭盆會”,意即“救倒懸”。斯時,各寺廟設齋祭祀,誦經拜懺。北侖本地人在各祠廟請僧眾放焰口,給“餓鬼”施食和念經咒追薦死者。家家戶戶焚大把的香,讓小孩插在屋簷下、水缸邊等地麵上,謂“插地香”。該日前後,家家戶戶為追薦祖先都做“七月半羹飯”。

昔年盛大的風俗,流傳到今天已為數不多。比如七月這個熱鬧月份裏,除了“插地香”和“七月半”尚碩果僅存外,其餘如“盂蘭盆會”、“放焰口”等活動悉數凋零。或許到若幹年後,中元節也會被西方的萬聖節所取代,那時,我們就不用遍插地香了,一起戴上萬聖麵具狂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