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鄉 味 郭巨逸事
我寫作文不求細節,但求大觀,因此常有疏漏。
不過疏漏也好,至少百年後能為後人提供懷疑考證的素材,考證的結果假使他是對的,我是錯的,這就可以讓他們得到快感,能為他們的人生增加很多趣味。這樣的好又在是非之上了。
我爺爺就有這樣的考證癖。他戴上老花鏡,坐在方凳上,一字一句看完我寫的《滄海行》。似乎這文章極美,他彎著腰從頭又看了一遍。
看完,他指著這句話:蔣介石避到奉化溪口老家,拜別祖墳,而後經育王嶺進入北侖,來到郭巨。說:“蔣介石不是經育王嶺來的,而是經方門、大塗塘來郭巨的。蔣介石來郭巨的經曆,《蔣經國日記》裏有記載。”
最後他得出結論:《滄海行》是篇失敗的作文。
因為一顆老鼠屎,他就否定了一鍋湯的美味。
這是位嚴肅正直,一絲不苟的老人。我敬佩他,但我不會表揚他。
蔣經國日記裏會寫到郭巨這個鳥不拉屎的小地方麼?我本以為這隻是他的野老村話,偶然翻閱《蔣經國自述》,真的翻閱到了蔣經國在日記裏詳細描寫蔣介石來郭巨的整個過程。
這是段珍貴的史料,因此全文摘錄,以供興趣之士參考:
五月十四日,天氣晴明,十時,由定海啟碇,約一小時半至郭衢前海麵停泊。午餐後,換小炮艇至梅山島對岸之獅子亭道頭登陸。岸有防水閘曰“方門”,由此尋堤防北行,經官山之觀海亭、大度塘而至郭衢。入吉安門,登城垣瞭望形勢。城已圮廢,僅留城基而已。三麵環山,惟東麵臨海,周圍約三四華裏,實為海防要地。旋入城隍廟,見自衛隊官兵正在賭博爭吵,地方基層組織腐敗至此,國家焉得而不敗覆!出南門至雲海堂略息,經舊堤岸回方門,渡海至梅山鎮,入梅子廟參觀。內有神室,陳設一如新房。回艦後,巡遊梅山鎮西南角上下道頭。此為第二渡海地點,兩岸相距六百至一千公尺而已。以水淺,不能再進,即回艦,仍經郭衢返定海。
日記背景:1949年5月,是時,決定未來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黨軍隊在中國大陸全線潰敗,解放軍已攻下浙江大部,逼近寧波。蔣介石攜家人逃難。蔣經國寫完此篇日記十天後,蔣介石到台灣,開始在台灣的政權。
日記裏所提到的幾個地點,定海,即今舟山市的定海;郭衢,今寫作郭巨;道頭,即梅山島對岸的道頭,名稱至今沿用;方門,舊屬郭巨,名稱至今沿用;官山,即郭巨的官山嶺;大度塘,現為“大塗塘”;吉安門,應為“安吉門”之誤,即郭巨的西門,古稱安吉門;城隍廟,新址在郭巨蔡家山頭,舊址在郭巨十字街頭附近,蔣介石去的當是舊址;雲海堂,應為“海雲堂”之誤,現升級為“海雲寺”,在郭巨南門外。
蔣家父子給郭巨的定位是:海防要地。郭巨留給蔣家父子的印象是:腐敗不堪。
自衛隊官兵不去城防,為何要賭博爭吵?也許是我黨的地下工作做得好,從內部分化對手,以消解他們的戰鬥力。也許是自衛隊官兵覺悟高,認定蔣氏王朝氣數已盡,所以放棄城防,安心等著解放軍來。
民間有連理枝,又有雙飛燕,就連說書的都喜歡“花開兩朵”。除了蔣介石從郭巨流亡海外,據說宋高宗趙構也是從郭巨起帆,躲於海上以避金兵。
寧波民間喜歡把趙構叫作“小康王”,正如習慣把蔣介石叫作“芋艿頭”,以顯得親切。蔣介石的老家奉化,以“芋艿頭”出名,有句話說:吃過奉化芋艿頭,走過三關六碼頭。表明他走南闖北,領略過凡間所有市麵。蔣介石經常以光頭示眾,一隻芋艿剝了皮,不就像一個光頭嗎?
我小時聽大人說起蔣介石芋艿頭,以及小康王逃難的故事,像是在聽自家長輩的故事,莫名的親切。正史裏的帝王威嚴無比,而民間裏的帝王,則同我們一樣,也有落魄江湖三餐不繼的時候,但是他們有貴氣,縱然逃難亦風光無限,又讓人覺得仰慕。
這兩位國家元首同樣的不爭氣,到郭巨的目的同樣是為了避難。小小郭巨,竟然是兩朝元首的避難所,若果真如此,那郭巨倒也算是人間福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