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鄉 味 漲網海盜(1 / 1)

卷二 鄉 味 漲網海盜

郭巨海鮮已成為寧波的一大招牌。

其實郭巨本地人並不把海鮮叫做海鮮,而叫漲網貨。何謂漲網貨?漲網貨就是用網捕撈來的魚蝦蟹,下廚之前,這些魚蝦蟹一律都是活蹦亂跳的。正宗漲網貨,可以棄味精不用,單用水煮開,便味道鮮美。套用蘇東坡的話說:“日剝蝦蟹三百枚,不辭長做郭巨人。”

關於郭巨海鮮馳譽寧波城,還有個未經考證的野狐禪。說從前有個漁夫,在海裏捕了魚拿到城裏販賣,城裏人買回家一煮,呀,味道特別鮮美,紛紛搶購。漁夫遂在城裏開了個專做海鮮的小酒家,甫開業,食客便紛至遝來,真是財源茂盛達三江,生意興隆通四海呀。聰明人見狀,也效其招牌,開起了類似酒家。這個招牌便是“郭巨海鮮”。時至今日,“郭巨海鮮”在寧波城早已遍地開花,而真偽莫辨。

說到郭巨海鮮,不得不說一下郭巨。八百年前,宋室南渡,郭巨始名,最初,郭巨隻是個驛站,供來往官兵休憩換乘,名郭巨驛。至明太祖,朱元璋派信國公湯和築郭巨城,穿山半島最東端的陸地盡名郭巨。從地圖上看,郭巨也是中國大陸的最東端,依山傍海,土產番薯,特產海鮮。郭巨大番薯與郭巨活海鮮,同樣盛極一時,名甲一方。

郭巨沿海是一片連綿十幾公裏的狹長海岸線,幾個自然村錯落其間,依次是雙嶴、盛嶴、洋漲嶴等,均依山傍海,風景豪邁。村落裏世代聚居的大都是以漲網為生的漁人,他們馳騁於洋漲到雙嶴間的山林裏,縱橫在桃花洋至門口洋的海域上。駛一葉扁舟,挾一麵漁網,呼嘯來去,仿佛一群欺濤趕浪的漲網海盜。

何謂漲網?就是在大海中立下幾根木樁,當中拉起漁網,等潮水來了,潮流會把外洋的魚群趕到內洋,越過漁網時被網卡住的那些魚蝦,就成為了漲網貨。

因此,漲網要候潮水。但是,誰也不知潮水什麼時候來,有時午夜漲潮,有時下午漲潮,有時一天兩潮水,有時一天三潮水。漲網海盜們要趕在潮水漲平時把網收起。隻要潮水一來,他們就必須如同行軍打仗的士兵,拋開生死不顧一切地衝鋒掠陣。潮水不僅是轟轟的戰鼓,更是他們衣食的源頭。

漲網海盜們的生涯,也實在和潮汛一樣,當中有風高浪急,有險灘惡礁,總是一波三折,險象環生。有人曾說:“賣炭的活雖苦,但想來還不至於有生命之憂。而漲網海盜們,則是把身家性命包成個包,全扔在了小舟上,但憑大海做主,來賭自己的生死。有時一個浪頭,就能掀翻一隻舟楫,吞沒一條好漢。但為了乞口飯食,數百年來,漲網海盜們仍前赴後繼地拚命著。

一頂網(即一張漁網)有幾百斤重,再加上網內魚蝦,總重量有數百斤。因此漲網海盜個個肌肉結實,風骨遒勁。如果兩臂膀沒拔山蹈海的力氣,又怎麼拉得動東海龍宮裏大群的蝦兵蟹將?把網內貨色倒入船艙後,還得把這些貨色分分類。因為品種很多,除了常見的魚蝦蟹,還有蝦孱、狗鰻、蝦蒲蛋、玉鰨等等,一隻隻都活蹦亂跳。這些工作就由同在船上的海盜們的妻子來完成了。

漲網海盜間流傳這樣一則故事,說有個漲網海盜出海,一連幾天都沒斬獲,第三天出海,拉起漁網一瞧,網內沒其他,隻有一個骷髏頭。這個海盜自然驚駭異常,當即做了番口頭祭拜,把頭顱收好駕船返回,上岸後找塊幹淨地方,點香燭、燒紙錢,恭恭敬敬地讓那亡魂入土為安,不再任其在茫茫大海間漂流。說也奇怪,打那以後,這漲網海盜每逢出海,必滿載而歸。眾人都讚歎說是行善積德所致的福報。

除了信奉行善積德,海盜們還信奉東海龍王。因為他們賴以為生的蝦兵蟹將們說到底都是龍王的子子孫孫,怕捕撈多了,引龍王發怒,因此每逢大事,必祭拜龍王,求龍王保佑魚蝦滿艙,船行太平。這其中又有個傳說,一個漲網海盜出海打魚,拉網上來時感覺非常沉,沉到快把船也傾翻了,好容易拉上來,一瞧,好家夥,居然是隻大海龜,比那八仙桌麵還大上一倍。海盜甚是喜悅,卻見那海龜眼裏噙淚,神色裏分明有哀求之意。海盜於心不忍,再瞧它背上甲紋,該有數百年的壽齡了,說不定是隻通靈之物,捉去賣錢不大合適,想了想,就把它放了。第二天出海,他連撒幾網,每一網下去都有魚蝦滿滿,海盜高興非常,忽見不遠處有隻大海龜緩緩浮上水麵朝他抬首凝望。海盜這才明白,原來是昨日那隻海龜來報恩了,把魚蝦通通趕進了他網裏。

時至今日,昔年呼嘯風雲的漲網海盜們已逐漸老去,力能搬凳,卻已不能扛鼎。海盜們的後代或外出求學,或外出工作,勢難繼承父輩祖業。這也是好事,畢竟單槍匹馬出海捕魚的生涯是艱辛的,其中充滿苦難與死亡,淚水與離別。幾百年漲網曆史上,千萬裏蒼茫大海間,不知埋葬過多少生猛的好漢。

數年後,當漲網貨成為絕響,一個欺濤趕海的時代也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