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人,對樣板戲的感情不會特別複雜,隻覺得朗朗上口,起碼比後來的戲曲要好看。《紅燈記》如此,《智取威虎山》《龍江頌》也如此。
新聞短片
記得那時曬場上電影沒有確切的開映時間,正片前,放映員往往先用幻燈機在屏幕上滾動打上緊跟形勢的標語和口號,繼而還會加映短片,既有宣傳效果,也為營造氣氛。等短片放完,該來看電影的人也就差不多到齊了。
加映的短片以新聞紀錄片為主,內容多是毛主席、周總理接見外賓的。我們特別驚訝,毛主席的房間裏有這麼多書,書架像屏風一樣排著,上麵密密麻麻地放滿書籍。那時,我們對毛主席是無比崇敬的,所以會靜靜地看。當然,短片內容也有較輕鬆的,如亞非拉乒乓球賽、中國醫療隊遠赴坦桑尼亞等。在中國乒乓球隊訪問日本和美國的短片中,當看到日本的相撲比賽,那麼胖的人那麼大的臀部而隻用一根瘦長的帶子係著,真有點匪夷所思。還有美國籃球隊的表演令人眼花繚亂,那扣籃是特別地牛!記得那時西哈努克親王像走親戚一樣經常來北京,他有一位漂亮的妻子,旁邊還有一位賓努親王,頭是歪的,我們會經常學著他的樣子,倒不是取笑他,而是為了贏得玩伴的笑聲。
百看不厭的是國家領導人的來訪或出訪時檢閱儀仗隊的畫麵,相比較而言,朝鮮的儀仗隊特別威風,中國的儀仗隊隻是服裝不太好看。儀仗隊中那佩劍的軍官最精神,還有走路時不知喊一聲什麼,引得我們紛紛猜測。奏國歌是一項重要內容,總感覺我們的國歌好聽,人家的一點感覺也沒有。那時,金日成的來訪最熱鬧,滿街的群眾揮著鮮花和兩國國旗,不斷地呼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臉上像開花似的。不過,朝鮮的場麵更大,現在還是這樣,看起來特別熱情。
外國電影
外國電影是另一朵讓人記憶深刻的奇葩,那時候流行一句順口溜: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沒頭沒腦……這些都是兄弟友好國家的影片。
相比而言,還是越南電影好看些,因為打仗的電影讓我們感覺更過癮。抗美戰爭時期越南人在地上布滿陷阱,插上尖尖的竹簽,我們巴不得美國佬快點上當。朝鮮電影印象最深的是《看不見的戰線》《原形畢露》和《賣花姑娘》。《看不見的戰線》中有個特務叫老狐狸,他是個掃地老頭,平時根本看不出來,這對我們的警惕性造成強烈衝擊。後來生活中看到掃地的、補鞋的,看過去的眼光也變得怪怪的,生怕突然冒出個特務來。《賣花姑娘》是讓人掉眼淚的電影,比後來的同類電影更煽情,因為飽含著階級仇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主要有《地下遊擊隊》和《第八個是銅像》。《第八個是銅像》現在知道是采用了倒敘的方式,因而成為“沒頭沒腦”的代表作了。後來,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的電影多起來了,羅馬尼亞的《多瑙河之波》中托尼大叔死在船上的鏡頭非常感人。南斯拉夫的經典影片要數《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了,講的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遊擊隊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者的英勇故事。《橋》中那“啊!朋友再見!”的主題歌,歌詞簡單,旋律深情,廣為傳唱。
外國電影反反複複看得最多的是《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一九一八》,這兩部影片經常要搞錯。記憶猶新的是列寧那種幅度很大頗為誇張的講話動作,現在知道那是真正的演講。片中的瓦西裏是我們心中的英雄,他那句“讓列寧同誌先走……”的台詞,還常常被詼諧地用到日常朋友聚會中。
那時候,還有一些被稱作“內部電影”的,非常神秘。神秘之處在於我們這些農村孩子根本沒有機會看到,因而,心裏癢癢的,現在想想也是一種遺憾。
隨著時間的推延,我們的感官世界日漸豐富起來,看電影帶給我們的快樂越來越少,那些所謂的大片也僅僅給我們短暫的轟動和記憶。然而,回想起那些老電影,卻有一種格外的懷念。原來,老電影帶給我們的是童年的頑皮和快樂,是少年的活力和幻想,是青春的躁動和期望……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