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當家做主人,學習文化最重要(3 / 3)

鞋幫結實鞋底厚,

帶到前線去慰勞,

戰士穿上好打仗,

全國勝利就要到。

開頭一句用富有兒童情趣的句子,小貓咪也跑過來看做軍鞋,可見廣大婦女為人民子弟兵做軍鞋的場麵有多熱鬧。

說不定,做軍鞋的“大姐”中,就有著讀這篇課文的小學生的姐姐。“軍愛民,民擁軍,團結一心打敵人……”,這就是革命的銅牆鐵壁,這就是軍民之間的魚水情,有這樣的軍隊和老百姓,徹底消滅蔣匪軍,取得全國勝利的日子還會遠嗎?

如果說,上述的課文是革命戰爭年月形勢下的革命內容,那麼課本的其他篇章應該說是對少年兒童進行了生活、勞動和健康等知識的普及與傳播。這樣的篇目占到課本的一半容量,可見編審者對“兒童全麵發展”的重視和關切。

尤其著重對兒童進行了勞動觀的培養,農村中的兒童八九歲便參加家庭和田間勞動,鼓勵他們,幫助家裏大人做事情,幫生產,增加他們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特別需要的生產知識,如第二十四課《工場》反映“木匠鋪”“紡織廠”的生產;第十八課《種黃豆》;第七課《大家生產》;第一、二課:“王三回了家,努力學生產,他學割草,挖花生,他學養雞養羊子,又學種菜種豆子,又學澆水,捉蟲子。”第二十五課 《鹽》“我們東海邊上,有許多工人,把海水放在太陽底下曬。”課文中展示了曬鹽勞動和鹽的用途。可說是一篇讓兒童熱愛了解自己家鄉的鄉土教材。從而讓兒童知道,所有的勞動都是光榮的。

第三十六課 《商店》此課則進一步擴展開來說勞動: “寫字的紙”“點燈的油”“盛飯的碗”“用的火柴”我們是要去商店買的。“商人把東西”“販了來”“賣給我們用”。讓兒童了解“買賣”雙方是“一種互利”的關係,商人“販賣的行為”也是屬於值得人們尊重的勞動的一種,而不能簡單粗暴地稱商人為剝削階級。對兒童來說這也是向他們進行樸素唯物主義的“經濟學”啟蒙教育。

第十九課 打連稭

練習一讀的內容:

爸爸撒豆種

哥哥拉牛耙

媽媽打連稭

我去家裏,帶娃兒,

小弟弟,睡覺吧

你睡覺,我替姐姐燒飯鍋。

一幅全家勤勞又溫馨的畫麵讓人感到親切。

第二十七課 這是什麼 第二十八課 四種蟲

第二十九課 蜘蛛結網 第三十四課 下雨

什麼蟲飛來像小星?什麼蟲飛來像隻釘?

什麼蟲飛來嗡嗡叫?什麼蟲飛來要撲燈?

用猜謎語的句式,把各種小昆蟲向兒童作了形象、有趣的描述。在這一問一答中,開啟了兒童的智力,又能讓初上學的兒童感覺到國語語言中比喻句的生動有趣。

尤其是第二十九課的《蜘蛛結網》,把“不屈不撓”的可貴精神寓意在“蜘蛛結網”之中,而不是加以抽象的說教。

科學知識從自然界的“地上”又擴展到自然界的“天上”。

如第三十四課《下雨》通過一問一答普及了“雲,小水滴,水汽”有關天氣的科普知識。

毛澤東在建國後多次強調,要讓新中國的少年兒童在“德、智、體”方麵全麵發展。

請看,尊敬的邊區教育工作者已經把這一目標滲透到課本中去了。

如果說以上課文是有關“德育、智育”的內容,那麼下麵要提到的課文則是倡導邊區人民開展體育活動增強身體健康的科目。

第三十五課太陽、第三十六課屋外空氣好

第三十七課運動倡導健康的生活

舉農村孩子最常見的例子:“一顆白菜,不見太陽,黃巴巴不肯長,一棵小樹,不見太陽,黃秧秧的不肯長,一個人老在屋裏,不見太陽,身體衰弱麵皮黃。”(摘《太陽》課)用七十一歲說話有精神,走路很快的五老爹的話:“我種一輩田,常在室外跑,不怕風,不怕冷,屋外空氣好,我的身體也好。”來回答“健康”是從哪裏來的。

尤其是《運動》一課,文圖結合非常有特色。男女老少,自得其樂,因地製宜,如果把這一課的頁麵圖文不作任何修飾,放大複印後用在如今推廣“農村全民運動”,也不失為經典之作。

文中練習內容對新中國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發展的足球、籃球、排球運動也作了介紹。

最後一課即第三十八課辦夏學

解放區農會承擔著組織農民鬥地主、分田地、支援前線等工作,還不忘領導農民辦夏學,“學習文化最重要”,所以這一篇課文,也可以說是整本書的靈魂。

“模範村的人民,得田翻身了,大家想:當家做主人,學習文化最重要。開個村民會,討論辦夏學;

“農會領導辦夏學,識字的人來教學,人人都來學,大家互相學。”

這既是邊區翻身農民的心聲,也是黨的邊區教育工作者編著這本邊區課本的出發點。

五月的鮮花又開遍了中華大地。在兒童節即將來臨之際,筆者把它整理出來給大家重溫這段紅色的教育史,就是為了激勵現在的教育工作者和少年兒童不要忘了過去,讓我們“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2013年5月三稿於挑燈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