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我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誘惑下,走上了“停薪留職”的下海路。
1988年春,在莫枝工商所李開倫所長的支持下,暗地裏辦聯營廠,實為私人小企業,憑我自己設計的一套塗布機收卷、放卷架圖紙賣給上海橡膠製品研究所,掙得6000元。我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學過機電一體化專業,我靠的是自學,於是苦戰六年,我先後開發和設計了機電一體化產品七大係列,四十餘種機械產品,個人獲得兩項國家專利,被香港新聞出版署評為中華優秀專利。利來了,名也來了。企業1994年被評為“鄞縣先進私營企業”,中共鄞縣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頒發了獎牌。1998年我個人獲取由寧波人民政府確認的機械工程師職稱。那時候有個黨組織的同誌請我入黨,我回答說:“我在黨外比黨內更能發揮我的微熱。”2007年北京機械自動化研究所請我設計一台無膠水複合機,從機械設計到電器控製都由我一人完成,在四個月的時間裏,完成了機器製造,並驗收合格使用,使用單位在常州,機器使用正常。先後擔任了鄞縣工商聯六、七、八屆執委、常委,鄞縣(區)十二、十三屆政協委員、常委,鄞縣東錢湖僑聯副會長。鄞州區政協之友聯誼會理事,鄞州區書法家協會理事、顧問,鄞縣東錢湖書法之友聯誼會副會長,寧波東錢湖曆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寧波四明史氏曆史文化研究會(籌)副會長等等,不計酬的大小“官銜”十幾個。可謂“得勝回故裏”吧。
我重視傳統和曆史文化研究是從1998年開始,從寫鄞縣政協第十二屆第165號提案開始。為了搶救、保護、開發東錢湖大慈禪寺,我寫了165號提案,得到時任縣委書記的程剛批示,由時任副縣長崔秀玲具體分管,大慈寺得到恢複並開發。2000年秋,朋友送我一套民國初的《東錢湖誌》複印本,抽空看看,感覺到有許多不足,便開始了對地方曆史文化的研究。2008年4月受東錢湖度假區區社管局委托,以召集人身份,組織11名有文化並愛好研究佛教文化的人士編寫《寧波東錢湖佛教文化》一書。2009年6月,自發組建了“寧波東錢湖曆史文化研究會”,現有會員50餘人,並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是一個合法的曆史文化研究會。我出任會長,該會由民間的無酬勞、無稿費的誌願者組成。我先後主編《錢湖文史》第14期、第15期;主編《寧波東錢湖曆史文化》叢書一套五冊,約35萬字;編撰《東錢湖風景名勝詩詞楹聯集》約10萬字,周時奮先生、毛燕萍女士作了序;編撰民間版《新編東錢湖誌》,由周時奮先生作序,計12編58章265節3200餘條目,尚在修改中,約41萬字;主編《寧波四明史氏曆史文化文獻集》共10卷80餘萬字,已經專家評審,尚未出版。以上作品,到今天為止,我沒有收過一分稿費,也無處可報一分車旅費,全部都是自掏腰包。2012年5月至7月,我受鄞州區宣傳部和文聯委托,編寫了鄞州區申報“中國書法之鄉”彙編材料初稿,並經他們修改,上報中國書協。
我從1999年10月到2012年10月,先後邀請和組織全國、省市、縣區著名和知名書法家175人為鄞州區的風景名勝點、寺廟宗祠、名勝古跡書寫書法作品,做成匾額、楹聯、石刻,提高風景區的文化品位。
我為什麼會無償地搞地方曆史文化研究呢?是愛好和社會責任感驅使著我重視曆史文化的研究“文革”把地方的傳統曆史文化打倒和砸爛,如果我們這一代民間文化人不做好承前啟後的傳承工作,從良心上來說: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