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義植:蜜岩千古情(1 / 2)

應義植:蜜岩千古情

應義植,1937年出生,1950年參軍。1983年從空軍某師副師長崗位轉業到地方,曆任鄞縣交通局副局長、科委副主任,1997年退休。退休以後,致力於家鄉章水鎮蜜岩古村以及應氏史料的收集與研究,先後自費出版《蜜岩娃的情與夢》、《蜜岩千古情》兩本史誌類書籍。

2005年,寧波市推出首批十大曆史文化名村,章水鎮蜜岩村名列其中。深居鄞西雙韭咽喉的小村莊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旅遊踏青、訪古探幽的市民紛至遝來。人們好生奇怪,這個看似普通的小村莊何以在眾多的古村中勝出?村子裏到底蘊藏著什麼勝景和故事?

久居蜜岩村的人們對身邊的景物早已習以為常,出門在外的遊子對鄉土文化不甚了解。但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應義植,卻有一番別樣的鄉土情結。彼時,他對蜜岩村的考古工作已經開展多年,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向人們介紹這個美麗小村莊的前世今生,並著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找到的關於蜜岩的人脈、地脈、血脈、文脈、情脈的點點滴滴整理編寫成書籍,自費出版。

應姓是蜜岩村的大姓。應義植的老家在蜜岩村下田屋。小時候,他和村裏的其他孩子一樣,聽長輩們講述鄉土故事,這些故事有真實的,也有傳說,他為自己家鄉有如此豐富瑰麗的曆史文化積累感到自豪。真實的曆史需要傳承,民間傳說源於生活,那裏麵包含了父老鄉親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值得記錄流傳。應義植覺得作為一個蜜岩人,自己退休以後身體健康、收入穩定,有義務為村裏做點事情,把這些有形或無形的文化遺產收集整理出來,並進行搶救性保護很有意義。

但真正要付諸行動談何容易。應義植小學未畢業就去參軍了,到部隊後,雖然有機會到航空學院深造,但讀的是飛機工程機械專業,與文史寫作搭不上邊。但是對鄉土的眷戀和熱愛激勵著他,雖然年逾古稀,但老當益壯,白天走村入戶聽百歲老人講述前塵往事,晚上回家學習電腦打字、圖片處理,一個字一個字地輸入,一張圖一張圖地發送。為搜集資料,他還學會了上網開博客。那段日子裏,應義植隨身攜帶的除了紙和筆以外,還有一架數碼相機。起初,應義植並沒有想過要編寫一本書,他隻是把自己搜集到的文字材料寫成一篇篇長短不一的文章並配上圖片發到博客上。沒想到這個名為“我愛紅豆杉”的博客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點擊量與日飆升,特別是一些在外地的蜜岩人紛紛留言,字裏行間透露出濃濃的鄉情。網絡世界給他打開了一片無限廣闊的天地,使他得以與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應氏後人聯絡,共同續寫宗族曆史。一位河南平頂山市的姬姓官員瀏覽了應義植的博客後與他聯係,告訴他自己這些年來對河南古應國文化研究的一些情況。追根溯源,應姓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蜜岩村委會的檔案室裏,靜靜地躺著一部千年古書,這是一部由理宗皇帝敕封的《蜜岩顯爵應氏宗譜》,也是寧波地區唯一一部完整的應氏宗譜,宋明清以至民國時期都有修整,現藏本為1947年精修,屈指一算,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村民們都知道有這麼一本書,在動亂年代也有村民冒險全力保護它,但很少有人研究它翻閱它。告老還鄉後的應義植看到後如獲至寶,他一頁頁翻閱,一字字研究。有一回,應義植在與一位外地的應氏後人網上交流時得知,有人從故宮博物院影印來上下冊的《應氏人物家傳資料和朱卷》,便想方設法聯絡上該人,通過資料交流獲得《應氏人物家傳資料和朱卷》。該書係清代科舉應氏人物家傳資料和朱卷選集,對研究應氏曆史、人物、源流、遷徙、官職、功績很有價值,書中的十二位應姓人氏中有三位是四明應氏。應義植如獲至寶,通過對這本和保存在蜜岩村檔案室裏的《蜜岩顯爵應氏宗譜》的對比研究,他發現明州應氏的始祖是應彪。這是寧波文史界一個很有價值的發現。

應彪為唐長慶年間明州刺史,現在蜜岩村邊的蜜岩廟就是專門為他而建的。在寧波城鄉,大大小小的廟宇很多,但是單單為一位父母官而建的廟堂卻不多見。應彪在明州為官期間,做過很多造福百姓的實事工程,在寧波人的記憶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橋。公元823年,應彪下令組織工匠在奉化江近三江口處,連舟16艘,用篾索聯結,上鋪木板,架起了奉化江上的第一座浮橋,也就是靈橋最初的狀態。有人還專門寫過一首《靈橋讚》的詩:“東津橋板跨江浮,一字平盛十六舟。千載人馳車馬過,可知遺澤是應彪。”應義植在對應氏文化的研究中了解到自己的先祖如此勞苦功高,很是自豪,為了讓這位先祖的光輝形象流澤後世,他從自己的退休工資中拿出四萬多元錢,請人用香樟樹雕刻了兩尊塑像,一尊是0.9米高的應彪,另一尊是0.8米高的應高(應高是蜜岩村的始祖。)應彪塑像的參考圖片就是河南平頂山市那位姬姓宗親特意從古應國曆史博物館裏幫他找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