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今被掛了一個“文化藝術顧問”的名頭,就更加名正言順可以具體幹一些實事了。比如征集全國書法名家、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和越劇表演藝術家諸如啟功、馬蕭蕭、周慧珺、薑彬、袁雪芬、範瑞娟等書法作品建立了梁祝文化碑林。還邀請中國楹聯學會會長馬蕭蕭共同舉辦梁祝文化全國楹聯大賽,進一步提高了梁祝文化公園在海內外的知名度。這些事基本上是由我具體操作的。
這是我為民間文藝事業平生做的一件實事。
還有一件關於天童寺的修複。
天童名刹經過“文革”的嚴重破壞,麵目全非。我從有關資料上獲悉,天童寺在海內外的影響很大,尤其對日本,他們作為祖廟來祭拜,在佛教文化的傳承上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恢複這個既有深厚佛教文化底蘊又聞名的旅遊勝地,當時我寫了一個提議盡快修複天童寺的“內參”,這個“內參”稿得到省委領導的重視,省委領導在“內參”稿上作了批示,明確提出有關部門要盡快修複天童禪寺。不久,《浙江日報》文藝版的同誌打電話約我立即寫一篇天童遊記。這樣我就憑自己過去對天童的印象,寫了一篇長達三千多字的《天童紀遊》在浙報發表。不久,香港的《文彙報》也全文轉載,還配有原天童寺的多幀圖片。這一下子對修複天童寺造了聲勢。
名人園區:遲到的策劃
塘溪鎮,這個小小的鎮,不要說全國,就是在寧波大市中也少有人知。但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卻出了眾多的名人:童第周、沙孟海、沙耆、周堯、沙文漢、沙文求、童中燾……其中童第周、沙孟海、周堯還是世界級的名人呢!
我早就有這樣的想法,應該為小鎮上的名人樹碑立傳,不僅讓後輩代代相傳,更要讓海內外認知這個不尋常的小鎮。我建議鎮黨委:規劃一塊地段,塑名人銅像,搞一個小公園式的“名人園”。
初步方案定下來以後,我就立即與在《浙江日報》工作的好友聯係,通過他與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塑係教授取得聯係,並邀請他們實地考察,共同製訂完善的方案。
就這樣,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我和鎮領導一次次上美院,看泥坯塑像,共同提出修正意見,直到定稿製作,安裝定位。
名人園建成後,為了提高文化品位,我又做了第二件實事:請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書寫“名人園”碑,請中國楹聯學會會長馬蕭蕭撰寫對聯,還請幾位書法名家對沙耆、童第周等名人故居題寫匾額。我想這樣做不僅豐富了名人園的文化內涵,也提高了這個小鎮的知名度。
如今,塘溪鎮進一步修繕了名人故居,充實了名人向外介紹的資料,還易地擴大了名人園,做了大量的人文旅遊文章。
我從事民間文藝,是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著眼,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辦了一點看得見摸得到的實事。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民間文藝不僅是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許許多多還成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可以轉化為可觀的文化產業。如今的梁祝文化公園,已經把這塊“蛋糕”越做越大,而且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