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隨筆篇 用活動塑造班級凝聚力(1 / 1)

育人隨筆篇 用活動塑造班級凝聚力

活動,能讓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變得不再遙遠,當學生們信服老師,相信同學的時候,這個班級就會產生凝聚力、向心力。

這幾年學校安排我負責學生部工作,因此我與各班主任之間的聯係也比以往更加頻繁,在工作中很多班主任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以管理,班級工作往往陷入瓶頸狀態。有的班主任則埋怨各類活動過多,沒有時間和精力,疲於應付。

麵對班主任們的這些疑惑與不解,我不禁陷入思考之中。

在我剛調入鴻聲中學(2008年更名為泰伯實驗學校中學部)時,學校安排我擔任初二(5)班的班主任。

從年級組長的介紹中得知,這個班級在初一時就換過兩任班主任,第一任班主任因病辭去,第二任班主任首次擔任缺乏經驗。從個體看,調皮搗蛋的學生很多;從整體看,學生對班級漠不關心,學生們組成一個個小團體,相互排斥;從學習成績看,在年級中六個班級中居於第四,優秀學生不多。綜合來看,初二(5)班是一個比較散漫,缺乏上進心的班級。

接到任命已經在8月底了,開學以後,我一邊通過班會與學生們一起製訂班規,一邊通過翻閱資料、個別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和班級情況。對於我這樣一個新麵孔的班主任,學生們開始不了解,還感到新鮮,可一過兩周,學生們開始故態重萌,自由散漫了。

怎麼辦?

既然班級缺乏凝聚力,光從製度上約束學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麼,試試用活動來改變它吧。

第三周的班會活動課上,我宣布:本周周日,我們全班組織一次野炊活動和登山比賽。一聽說搞活動,學生們的少年心性馬上興奮起來了。“但是,組織活動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大家一起討論一下,要準備哪些,如何準備?”

於是學生們紛紛提出了各種需要準備的項目:野炊就包餛飩,要分成采購組、炊具準備組、柴火搜集組、包裹餛飩組、大廚組;登山活動以教室裏的自然組為單位比賽……

最後在七嘴八舌中達成共識:費用各人分擔,當然作為班主任我也負擔一部分。采購組由班長帶領5名同學負責(其中一名同學家長是菜場擺攤賣肉的);鍋碗、水等物品由住在野炊地點的5個同學再加10個學生負責;其他的刷洗、節目表演等小組也相繼成立,每個同學都有具體的任務。

周日一早到學校,采購組的學生早已準備妥當,等預定時間班級人員到齊,50餘人的隊伍就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到了野炊地點,各組立即分頭行動,壘灶的壘灶,撿柴的撿柴,包餛飩的包餛飩,這樣七手八腳地忙了兩個多小時,餛飩新鮮出鍋,各組都推選最辛苦的同學第一個吃,在一片歡聲笑語中野炊順利結束了。

收拾好後休息了半小時,大夥來到山腳下,以組為單位的登山比賽開始了。個別學生逞能,想單獨衝在前,結果被組內的其他同學一頓數落,這樣即使體弱的同學在組內成員的鼓舞和幫助下也順利地登頂了。這時勝負已是次要的了,學生們體會到的是團體協作的快樂,每個組都得到了我預先準備好的獎品。在山頂舉行的節目表演上,除了預先準備好的節目組表演外,其他同學也爭先表演,甚至把我也推出來參加。

這次活動後,班級的氛圍明顯發生了變化,一年初中生活中從不交往的同學也開始融入集體,學生們也信任我,有什麼問題也願意向我敞開心扉。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又根據節日組織了迎國慶班會、秋遊遠足、元旦晚會等係列活動,而這個班級也因逐漸產生的凝聚力形成了向上的合力,班風學風也慢慢地轉變了。在初三的中考中,這個班級被重點中學錄取的學生占了年級的一半。

如今,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孩子從小養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不良心態;同時班級中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是新市民子女,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基本是空白的,孩子身上不良的行為習慣很多。很多班主任與我交流時的那種覺得自己費盡心力,班級情況也不見好轉的無奈也是真實的。我從自己擔任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經驗和學習所得,建議他們試試有針對性地組織一些活動來改變。

活動不是萬能的,現在的教育條線上的各項活動確實很多,但作為班主任可以精心選擇、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好部分活動。這些活動,能讓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變得不再遙遠,當學生們信服老師,相信同學的時候,這個班級就會產生凝聚力、向心力。一次成功的活動,效果要比隻是口頭上說教上百遍好得多。

再回首——教育日記拾零

源於和孩子們的約定,不經意間留下了足跡點點。再回首,凝望那些畫麵,深思那聲感歎,且行且思不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