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6.5(1 / 2)

第六章 №6.5

詹子權回來了。見岩本在,也不十分意外,扯了幾句閑話,剛說到“你的寧波話進步蠻快咯嘛”,根娣陪進來一個病人,說是看皮膚的。

詹子權示意病人進內,他跟到裏間的門口,回頭對岩本說:“儂如話有空,晝飯 該地吃好嘞……”。

岩本站起來說:“好哎,謝謝。”說著滿心歡喜地鞠了一躬。回頭見根娣正調皮地看著他,就衝著她扮了個鬼臉,根娣笑著捂著嘴,走到“非請莫入”的房間裏去了。

詹子權忙完,洗了手,回到辦公室坐下,開玩笑地對岩本說:

“後生,今末 又有啥事情要來‘請教’啦?”

看得出,詹子權心情很好。

今天岩本的心情也相當不錯,他大著膽子也開起了詹子權的玩笑,說:

“今末我勿是來‘請教’咯,是來‘考考’儂咯……”。

詹子權詫異道:“哦?放馬過來!”

“我還是想問寧波明代時候的兩個人,一是上次問過的詹僖,二是有個叫徐璉的。恐怕有點難度吧,詹桑?哈哈!”岩本說完,很有興趣地看著詹子權。

詹子權也被岩本的快樂感染了,笑嗬嗬地說:“難易參半。”他捧起紫砂壺喝了口茶水,然後侃侃說道:

“這詹僖,字仲和,號鐵冠道人。本族宗譜上記載其為‘縣諸生’。看來沒有考取功名,連秀才都不是,乃一‘工字學’之書生而已。一生‘亢潔自好,終不惜丐一官’,是故,在當時的江湖上恐怕有些名氣,明朝有個叫楊實的人為他寫列傳時,用‘人是以益高之’作為最後一句。此可視為其時社會對他的人生評價。”

岩本點點頭,接著問:“那他生活在明代的哪一朝呢?”

這下,詹子權撓頭皮了:

“這個,這個嘛,宗譜上記載就不清楚了,甚至還有相互牴牾之處。宗譜所收的楊實‘詹僖列傳’一文,說他‘明初為縣諸生’。而一般所謂的明初,是指洪武至宣德年間,也就是公元1368至1434年,這是說,詹僖在這段時期是縣學裏的學生,但當時他幾歲?不知道。以前多有‘老童生’一說,即年紀很大了,仍未能通過考試而取得生員也就是秀才資格的學生。因此,我們無法從‘明初為縣諸生’這句話,來準確判斷他的生卒年。不過,他算是高壽的人,列傳上說他‘年七十餘,燈下作小楷如蠅頭狀,遒勁可法’”。

詹子權喝了口水,又說:

“但問題是,我族宗譜又載,仲和之父複禮,‘明布衣,能詩。正嘉以前人’。這就很……很成問題了。我們一般說某某之前,則某某隻能是一個時間基點,而不能是兩個。假如你預約到我這兒來,說是九、十點鍾之前,甚至說四、八點鍾之前,可以麼?”

岩本搖搖頭。

“是嘛,這會讓人摸不著頭腦。‘正嘉以前人’這句話就犯了這個語病。‘正’,在我國明代,是兩個年號的簡稱,一是正統,它起於1436年,一是正德,它起於1506年;而‘嘉’,指嘉靖,它起於1522年。比較仲和之‘明初為縣諸生’的說法,則複禮既為仲和之父,要說是‘正統以前人’,才比較靠譜。是吧?但問題是正統與嘉靖,前後相差將近百年,——有怎麼並稱的麼?剛才說‘九、十點鍾之前’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口誤,但說‘四、八點鍾之前’,就讓人別扭了。所以,宗譜上的‘正嘉’兩字,按習慣的說法,應該是指正德、嘉靖,而這兩個年號,正好是緊挨著的。”

“如此,則我們可以推斷”,詹子權從抽屜裏拿出鋼筆,在處方箋寫了起來:

“詹複禮,應該生活於正統與正德年間,壽七十左右,——既然其子仲和長壽,想必為父的也長壽吧?”

詹子權寫下:詹複禮,1436—1506。

“長壽者,家境應該是不錯的,故可推測複禮十八歲左右結婚。我們不知道仲和究為長子還是次子、幼子,以中國古代‘伯、仲、叔’之序,望文生義一下,姑且算其為次子,中間不算有女兒出生。那麼,可估計仲和出生於1456年前後,然後按列傳,加上他的壽齡,算七十五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