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茶餘飯後 我家餐桌
兒子搬家,把一張可折疊的小圓桌放到我家來。我見了這張折疊式圓形小餐桌,聯想起從前用過的“餐桌”來。
早先,我們寧波把吃飯用的桌子叫“飯桌”。有兩種:一種是“八仙桌”,還有一種是方桌。方桌一般也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八字腳,大小與“八仙桌”相仿,做工比較講究,漆有朱漆;還有一種長方形,其桌麵規格大多是70厘米×100厘米,高度約75厘米,也是八字腳,因其桌麵與桌架不用釘子,用“元寶榫”直接與桌架固定牢,故叫“插板桌”,又叫“小桌凳”。多數人家的“插板桌”都是原木本色,不上漆,用現代話來說,完全符合環保安全要求。此外,還有不少人家用漆過朱漆、可活動的圓形飯桌,又叫作撐腳圓桌。每當夏天吃夜飯時,不少人家或在門口屋簷下,或在明堂裏,或在街巷弄口擺出各式飯桌,一家人圍著乘涼喝酒吃飯,形成十分獨特的熱鬧場麵。大家心中都十分清楚,在熱熱鬧鬧場麵後麵,僅憑擺出來的飯桌樣式,就能看出這個家庭的家境概況。
在我家用上“餐桌”這個詞,那是在1986年第一次搬到新房子裏住的時候。在此之前,我們一家人都是圍擠在一張白坯“小桌凳”吃飯,隻知道那是“飯桌”。不過那時的新房子很小,那間狹長的被稱為“客廳”兼“餐廳”的小間,隻有七八個平方米大,所以做了一張形如“插板桌”、不合乎標準的“飯桌”。因為既然這張“飯桌”被放在叫作“餐廳”的房子裏,所以隻好讓它升級叫“餐桌”了。但這張“餐桌”並非專供吃飯用,而是一張共用的多功能桌子。我常把報紙攤在這張桌子上閱讀,老妻常把買回來的蔬菜放在這張桌子上揀理,孫輩們常在這張桌子上玩遊戲,若有客人來了便圍坐在這張桌子邊喝茶聊天……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樂於把它叫作“餐桌”。
2002年我家換了房,但是餐桌與客廳仍然沒有分家,“餐桌”還是那張形如“插板桌”、不合乎標準的“飯桌”。2006年我家又一次搬家,這一回餐桌與客廳各司其職,在客廳放上了一張名副其實的吃飯專用的標準餐桌。其實,我家用上標準餐桌在當地來說已經十分滯後了。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