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還是有遺珠之憾。比如1999屆的何同學按上一年高考作文題寫的一篇文章《戰勝脆弱》,寫了她這樣一個才十七八歲的女孩,在父母外出工作的情況下,又要照顧好讀初中的弟弟,安排好姐弟倆每天的生活,又要抓好自己的學習,始終讓成績名列前茅。清早叫醒弟弟,傍晚徘徊菜場,冰天雪地時,先想著為弟弟保暖,驚雷霹靂時,抱住弟弟互相壯膽——我們可以想象,整整一年,要做到這一切,是多麼不容易!她用幾個實例,寫出了克服重重困難中的酸甜苦辣。因為都是她親身經曆的事情,既細致具體,又情真意切,所以我讀著讀著幾次落淚。但是,這樣的好文章,當時因為被好幾位朋友借閱,轉來轉去,終至於找不到,沒能編進《桃李》之中。
退休了,我把一份《桃李》送給了學校,另一份自己好好珍藏起來。可是前些日子,我又拿出《桃李》來時,發現它已經開始發黃變脆了。是啊,這其中最早的文章,距今已經快二十年了,這些普通的紙,是不可能長期保存的。它是不是在某一天會完全朽壞呢?那天,我忽然想到了電腦。對,如果我把這些文章都打成電子稿,那就比較容易保存了。我試著把這些我保存的學生作品找出來,居然有近兩百篇。我把它們按不同內容分了一下類,編成五輯,分別用毛澤東詩詞中的詞句命名為《人間正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山花爛漫》《詩人興會》。《人間正道》寫的是人性的美好,《指點江山》記述了山水的秀麗,《激揚文字》是學生對世事和別人作品的議論,《山花爛漫》集中了學生寫的小小說,而《詩人興會》則是學生詩作的合編。
我一篇篇地在電腦裏輸入這些文章。文字出現在屏幕上,學生當年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浮現在我的腦海裏。現在,我老了,他們都長大了,長得很好很好。你看,梅同學當了機關幹部,賀同學成了一名律師,鄭同學站在了大學講壇,康同學把自己的詩情獻給了少年兒童,徐同學豪情滿懷地進了電廠,顧同學的農莊果甜花香……如果他們有機會看到我的這部電子書,一定也會十分親切的吧。
我想,把這些文章都輸入完後,該給這部電子書起個什麼芳名呢?我想啊想啊,這麼多的文章,正是成百上千學生的情感之海,而我的心,至今仍與這片海連在一起。對,書名就是《心與海的約會》吧。等我把這書編好了,常讀此書,我的心就可以隨時與學生的情感之海交流,我和學生們可以隨時約會,那將是一個多麼開心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