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農村後,竹製品用得少了,竹林見得更少,但凡遇到叢叢修竹,總不禁流連忘返。在柴橋工作時,曾與同事一起去瑞岩寺,那是我與毛竹林闊別數年後的重逢,當時剛買了第一台照相機,就拍下了一生中第一次與竹的合影。北侖中學老校舍的食堂前有一叢青竹,是我與多屆學生留影的地方;學校遷建後,小湖邊的紫竹林,是重要的校園一景,後來學校的多座樓梯邊都種上了竹子,更使我每天都有機會與竹親近。我初有自己居室時,房前難得有數平方園地,東坡先生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我不敢附庸風雅,但還是在門首種下數莖綠竹。有了它,夏天看竹葉疏影,冬日搖竹枝積雪;春天,更是隨時會在我意想不到的地方鑽出筍尖來,早看筍殼沾雨,夜聽春筍拔節,生活多了些許情趣。
但要領略竹的氣勢,還得上山,在那雲霧繚繞、澗穀盤旋之中,在那鬱鬱蔥蔥、層巒疊嶂之內,聽竹濤聲聲,看綠浪滾滾。王羲之在一篇名文中寫道“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這話正可用在我的家鄉,家鄉的土地上到處有竹子的身影。
去年到嘉溪村訪舊,繞過綠波清澈的小溪,看到夾岸數百步的是一大片翠綠的毛竹林。那青翠之色、挺拔之姿,頓時讓人忘了疲倦。數月前去探訪和鴿村,最令人注目的,還是那毛竹林。走在山腳下,舉目遠眺,見那枝繁葉茂、剛勁挺拔的秀竹,密密匝匝、婆娑搖曳。進入婀娜清秀的竹林深處,看到一路上有伐竹工人鋪設的供砍下的竹子滑行的“竹道”,想象著一捆捆大毛竹從大山高處一路呼嘯而下,該是何等的雄壯!竹子啊,你還是那麼的虛心有節,那麼的無私奉獻,你身在我的家鄉寧波,不正是寧波人的象征麼?
如今,帶著對家鄉竹林的喜愛之情,我又一次進入茫茫林海之中。我不再摘覆盆子,也不再采野山茶。我在一株大毛竹邊坐了下來。我呀,要體驗一下“獨坐幽篁裏”“深林人不知”的滋味。